王阳元,男,1935年生。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半导体学报》和《电子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微电子学科学丛书》主编。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委员(电子),美国IEEE Fellow和英国IEE Fellow 和中国CIE Fellow等。
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块3种类型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是我国硅栅N沟道MOS技术开拓者之一。提出了多晶硅薄膜"应力增强"氧化模型、工程应用方程和掺杂浓度与迁移率的关系,"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了多种硅化物薄膜及亚微米和深亚微米CMOS电路的硅化物/多晶硅复合栅结构;发现磷掺杂对固相外延速率增强效应以及CoSi2栅对器件抗辐照特性的改进作用;提出了SOI器件浮体效应模型和通过改变器件参量抑制浮体效应的工艺设计技术;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9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微机电系统(MEMS);近期又致力于研究亚纳米集成电路新器件结构、新工艺及其集成技术。创建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领导建设成功了我国第一条大型12英寸纳米级集成电路生产线。
近20多年来共培养了和正在培养近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发表科研论文230多篇,出版著作7部,现有20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等共19项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
杨芙清,女,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教育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IEEE FELLOW。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电子学报》副主编。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倡导和推动成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1983-1999年担任系主任期间,将该系建成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率先倡导软件工程研究,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软件工程学科;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主持了历经四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和国家863计划若干重点课题的研究;创建了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的理念,创建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示范性软件学院。
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和奖励,如: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十七项国家及部委级的奖励、全国“三八”红旗手、首都“巾帼十杰”、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七五”、“八五”、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潘文渊文教基金研究杰出奖。
发表论文150余篇,著作8部,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高文,男,1956年3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科技大学,获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计算机体系结构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96年至2005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至今,北京大学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视频编码、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多模态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在高效视频编码算法、视频检测与分析方法、人脸识别算法与系统、大词汇量手语识别与合成算法与系统、移动视频检索理论与算法等方面做出贡献。已出版专著5部,在国际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含指导研究生论文)500多篇。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因对于基于对象的视频表达与可伸缩视频编码,以及视频编码标准化的贡献,2008年当选为电气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