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期勇副教授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探讨“垃圾填埋”问题
摘自【深圳特区报】,网址: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3-08/07/content_2579485.htm
如何面对蛇口对岸那道“疤”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綦伟 曹崧
敖建南把垃圾填埋场称作“城市的伤疤”。
作为深圳民间组织南头半岛环保联络组的副组长,一个月来,他持续关注着香港屯门垃圾填埋场扩建的事。“蛇口和屯门,是隔着一道深圳湾的两岸。对岸的一道‘疤’要变大,我们蛇口居民不能坐视。”
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垃圾围城”难题。与此同时,几乎每一个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的建设,都受到选址周边居民们的群起反对。香港屯门垃圾填埋场扩建,再一次把问题提到各方面前,该如何面对这些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垃圾处理设施?
大型工程车在进行垃圾填埋前的处理
深圳蛇口海域望去,香港屯门垃圾填埋场异常刺眼,有市民反映不时有恶臭飘过。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深圳人应坦率表达意见
这不是敖建南第一次关注香港屯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事儿。
早在5年前,他便与志同道合者一起造访过香港屯门。那阵子,他们反对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下简称港府)要把一座设计日处理量在3000吨的垃圾焚烧厂建在这个地方。
敖建南记得,有一次屯门曾发山火,燃烧灰烬飘过海湾,落在蛇口居民的阳台上。所以听说此处要建垃圾焚烧厂,大家都很担心。
反对起了效果,港府后来把建厂地址移到了一座小岛上。敖建南认为,固然屯门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意见,是达成这个效果最主要的原因,但深圳人也应该在这样事关自身环境利益的事情上,坦率地表达出意见。
所以,当7月3日从媒体上看到,港府计划把屯门垃圾填埋场扩建近两倍面积的消息后,敖建南便再次与一些热心环保的蛇口居民去到屯门。同上次一样,他们实地探访,与当地居民们交换意见,并请议员们把反对意见传达给港府。
敖建南告诉记者,他们对屯门垃圾填埋场扩建的担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可能飘来臭味,造成空气污染,可能有污液渗漏进深圳湾,污染海水;二是填埋场面积扩大,比现在更“扎眼”,会造成蛇口居民长期心理不适;三是一个比现在更大的垃圾填埋场的存在,与蛇口将来的发展不协调。 “蛇口将来会建太子港,要停泊国际邮轮,会比现在更加繁荣,可如果人们看到对面那一大片是垃圾山,无疑大煞风景。”他说。
专家细说垃圾处理技术
带着蛇口居民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徐期勇博士。他是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留学归来的固体废物处理专家。
“垃圾填埋不可避免会有臭味。垃圾中如果含硫、含氮、含氢,在厌氧情况下就会有硫化氢、氨气等产生,这些气体在人们闻起来,就是一股恶臭。”徐期勇说。但让这样的臭气自然而然随风而去,是30多年前人们的处理方式。徐期勇说,当人们意识到那些平地而起的垃圾山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后,已经研究出了很多卫生填埋技术,控制污染。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起初的垃圾填埋场是一个敞着口的垃圾箱,那么现在的卫生垃圾填埋场便是一个密闭的垃圾箱。放垃圾前,要先铺一到两层不透水的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在这一两层膜的下面,还会先填有厚达几十厘米的导水系数极低的粘土层。这些“底层”设计,目的便是减少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地,污染地下水。光有这些措施还不够。因为大雨一来,落到垃圾堆上流出来的水就如同清水泡过了咖啡,黑乎乎地到处流。于是专家们便设计再给垃圾堆的上面罩上一层结实的膜,这样垃圾堆就给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了。
如果仅仅是只将垃圾包起来,还是会出问题的。徐期勇从电脑中找出一张资料图片,图中黄褐色的土层中,膨起一个银灰色的塑料大包。“垃圾降解会产生沼气,如果排不出来,积到一定的量就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爆炸。”专家们于是将竖直井插到垃圾堆中,利用真空将沼气抽出来。其中甲烷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硫化氢、氨气等恶臭气体则经过处理后排入大气。
除了垃圾填埋气,垃圾降解也会产生一些液体,便是垃圾渗滤液。对付这种东西,专家们会在防渗底膜上方专门设置一个砂石集水层,中间放置导水管,将渗滤液收集到专门的收集井内,经过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所以说,一个垃圾填埋场如果真正做得好,设计、施工和管理都到位的话,会是又经济又少污染的一种垃圾终端处理方式。”徐期勇说,即便在科技最发达的美国,目前垃圾填埋占整个垃圾处理量的比例,也超过50%。
当然,在控制了大部分臭气的同时,一个正在营业的垃圾填埋场,仍然存在着一些臭气散发源,如填埋新鲜垃圾的工作面、垃圾车进场的道路等。这是实际上存在的。有关学者曾对内地一些垃圾填埋场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填埋场造成的恶臭污染范围,一般在2公里的区间内,在不利的逆温条件下,才可达6公里以上。
恶臭的传播与风向有紧密相关。徐期勇指着香港天文台的全年屯门风玫瑰图 (1988-2012)对记者说:4至9月间多刮东南风,10至3月间多刮东北风。对照网络地图可知,只有刮东南风时,经过屯门垃圾填埋场的风才会经过蛇口,主要影响在其西北方向距离5.3公里的蛇口港区,而离填埋场最近的居民区南海玫瑰园三期,则位于其正北方向6.3公里处。
长期致力于垃圾处理领域的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黄焕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香港目前采用的垃圾填埋技术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处理垃圾本身的异味不会超标,有屯门附近居民投诉臭味,是因为运送垃圾的车辆没有遮盖严实,“这方面的管理确实还没做到百分之百规范。”
至于有意见认为垃圾会渗透到地下污染海水一说,黄焕忠认为“这不可能发生”,填埋场处理垃圾所产生的所有污水都会经过收集、处理再排放,不存在泄漏的可能。
深圳居民可向香港环保署投诉
上个月,香港屯门区议会曾召开特别会议,反对扩建屯门垃圾填埋场一事。区议员陈云生带着深圳居民代表的意见“炮轰”港府:“就算隔壁装修,我们也应该跟邻居知会一声,这么大件事我们却没跟深圳打过招呼。”“其实我也认为,即便扩大屯门的垃圾填埋场,实际上对深圳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陈云生表示,但最起码深圳人心理上是一定不舒服的。
陈云生告诉记者,他对于深圳媒体报道里的一句话印象很深:深圳湾对面那块“疤”要变大。“深港一河两岸,互相影响。如果从蛇口看过去,对面是一大片垃圾区,还在扩大,这确实让人心里难受。”目前,港府拟扩建屯门垃圾填埋场的议案尚未能通过立法会财委会的审议,该议案将推迟到10月再议。陈云生对此并不感到乐观。
“毕竟垃圾堆填区在未来6年即将饱和,全港面临垃圾围城,除了扩建堆填区,目前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他认为,政府为了香港整体利益考虑,争取议员支持,全面启动垃圾填埋场扩建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会要求政府对社区进行保障,”陈云生说,包括深圳居民的意见,他也会转达给港府。“我们欢迎深圳居民在未来的日子里对此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向香港环保署投诉,也可以和屯门区议员们表达诉求。”
要用绿化隔离带减少垃圾设施的景观影响
据香港环保署资料显示,香港人均每日产生1.27公斤固体废物,相比邻近先进城市高出几成。黄焕忠说,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香港将很快面临“垃圾围城”。不过,黄焕忠表示,扩大垃圾填埋场不是“只把垃圾送过去什么都不做”。除了加强监管和补偿当地居民以外,尽早实行垃圾收费、减少垃圾量以及建造垃圾焚化炉都是解决香港垃圾问题的必需选择。
敖建南对香港处理城市垃圾所遇到困境,表示理解。他对本报记者说,港府至少应该明确屯门填埋场扩建区的过渡性质,可以制定预案,因应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进度,逐渐减少在这里填埋的数量,以尽量早地封闭这个填埋场。如果像目前这样,一下子扩建这么大,打定主意要在这里再填埋30年,让人无法接受。
“这是人之常情,”徐期勇说,“因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问题不仅跟填埋场的设计有关,而且跟填埋场的管理和运营密切相关。这座填埋场即便是设计、施工等都到位了,如果管理和运营不到位,也会造成一些安全卫生问题。”据他在美国学习考察所了解到的,垃圾处理公司解除周边居民心理排斥的一般做法是,给予一定的补偿,如可以免费处理垃圾等。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杭州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高亮认为,一定要有绿化隔离带,且至少应定为20米,并以高大乔木为主,辅以适当的灌木,以减少人们视线范围内的景观影响,提高附近土地的利用价值。
“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徐期勇说,还是要从减少垃圾的源头开始做起。垃圾产生的量越少,需要的终端处理设施也会越少,触发人们反感心理的相关事情也会减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