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组会窥见社会万象——走近北大环能学院邱国玉课题组“热点话题”讲座
时间:2019-07-11
开组会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组会严肃紧张,有的轻松活泼,而环境与能源学院邱国玉教授课题组的组会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自2015年5月起,邱国玉课题组的组会,创新性地在讨论学术问题之外,组会内容增加了每两周一次的“热点话题”讲座。以“热点话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各行各业躬耕于一线的工作者,介绍其领域内国内外基本情况、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着眼于“环境·能源·金融”的交叉与创新,展开热烈讨论,共同学习。“热点话题”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本质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加上扎实的专业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2019 年 5 月11日,“热点话题”讲座迎来第100期,同时召开了北京大学“环境·能源·金融”产学研融合论坛,吸引了校内外众学者、校友、同行参加。为了探寻这个特别的组会的初衷以及背后的培养理念,我们专访了邱国玉教授。
“环境·能源·金融”产学研融合论坛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领袖”
“热点话题”的第一期是在2015年5月25日,题目是“网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看似与环境专业不相关的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讨论。
创办这样一种形式的活动,是邱国玉教授的点子。“这涉及到的其实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他说。“我时常思考,在北京大学,我们到底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是要培养一个专家,还是要培养一个领袖?或者说我们的学生将来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还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小生活?从学校培养的理念来看,北大已经有多年的光荣传统与理念,倡导学生要有家国情怀。但是,‘家国情怀’是理念、是纲领。如何让北大的理念实现,这就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邱国玉教授曾在美国、日本和国内数所世界知名大学教学与研究,多年的执教经验使他对于大学如何把崇高的理想与现实的学生培养相结合深有体会。他认为,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应该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课堂学习,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二个环节是科学研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研究型大学需要做研究。但是,作为北大这样的顶尖大学,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成为研究型大学是不够的。北大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引领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领袖。学生们要把目标定得更远大,就是家国情怀,就是在国家、民族和人类需要的时候,北大的学生能带着国家、民族和人类进步。所以人才培养的第三个环节,就是综合素质、责任担当与领袖气质的培养。
这种责任担当与领袖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如何克服“眼高手低”的问题,要做到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体现在“热点话题”中,就是“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们首先要知道社会上哪些问题很重要,这就需要对社会方方面面有深刻地认识;其次,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能自己解决,或知道去找谁来解决。
从第1期到100期“热点话题”的列表上可以看到,讲座话题从“股市升降过程中的资金流向”到“如何有意义的度过研究生生活”,从“深圳高校建设”到“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影响”,从“魏则西之死”到“英国脱欧事件及其影响”。国际政治、社会事件、人生规划、校园生活,这个课题组讨论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如果以在校三年计算,每个学生可以参加超过70场讲座,这对于更多的时间不得不放在科研、泡在实验室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场丰富的品尝社会百态的盛宴。
邱国玉教授
学生自主邀请,嘉宾自费参加
讲座主题充分自由,邱国玉教授只设立了三点原则:第一,不讨论太敏感的政治问题;第二,不讨论宗教问题;第三,没有结论。
讲座组织形式也非常独特。“热点话题”的嘉宾要求,必须是“在一线打拼十年或者十年以上”的从业者,不要求有光鲜亮丽的头衔。因为只有在一线经验丰富的实践者,才能对问题有深刻的认知。由于讲座没有经费支持,嘉宾们完全免费来讲,有很多嘉宾自掏腰包专程从外地来赶来,但他们都非常乐意。讲座由在校生轮流组织邀请。由于在校生一年能轮到一次请人的机会,所以同学们很早就开始筹划联络。
热点话题从2015年开始至今,经历了100期,每一期中包括确定选题、联系嘉宾,沟通协调等筹备工作,都是每一个学生切身参与的。参与其中的学生们也都很有自己的感触。
秦龙君博士就表示:“筹备‘热点话题’讲座的过程,能够很好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交能力。对于听众的人而言,在一小时内就可以获取到某个领域最前沿、最真实的知识与体会。这是一种很高效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的效果比自己花好几十小时慢慢探索要快得多。当然,在筹备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困难,最难的应该是时间的协调,由于嘉宾都是在一线打拼的从业者,时间上是很难确定的。”
硕士生毛鹏也表示:“‘热点话题’讲座筹备的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在邀请嘉宾方面。一方面,我们的嘉宾邀请是有门槛的,嘉宾要在所在行业处于专家级,并且能志愿为大家带来分享;另一方面,嘉宾的分享要为课题组的每个人带来收获。这就要求我们要自己去打破社交舒适区,努力甄选行业里优秀的分享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提升,各种细节的梳理以及全局的把控等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并且通过讲座的分享,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自己下一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明晰的指导。”
虽然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但功不唐捐。“热点话题”讲座不仅邀请嘉宾们带来了社会前沿领域的最新动态,还推动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邱国玉教授说:“只要是我们热点话题请来的人,将来如果我们有什么问题,向他咨询请教,他都会很乐于帮助。实际上是给我们在全国的各种行业里建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是很重要的。”
论坛现场
会议手册、邱门通讯录
“不要教一个优秀的棒球运动员如何挥拍子”
邱教授去年向北大团委书记陈老师介绍了“热点话题”的讲座形式。陈老师觉得这非常有意义,认为应该值得好好总结一下。
在培养学生上,邱国玉教授一直寄予很高的希望。他常跟学生说:“你们比我年轻、你们比我聪明、你们还比我有时间。对你们这样层次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比谁去推动都管用。”他引用巴菲特的话说:“你绝对不要教一个优秀的棒球运动员如何挥拍子。”培养学生也是如此,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才能,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结合他们的长处,并将其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一个教师一定要坚守在自己学生的旁边(Be available),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清楚学生的事情,而不是远程遥控。没有时间指导学生,或者学生找不到老师,应该是大学里最不应该存在的事情。”除了必要的学术交流会议,邱国玉教授会推掉很多不必要的评审会、专家会、咨询会等。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能够留在学生身边,和大家一起开组会,一起做实验。
通过“热点话题”这样的一种讲座的形式,邱国玉教授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很近的情感的关系,能让大家在某种话题上产生一种共鸣。“我不要求每个学生的专业都做的很好。我更希望的是,如果他真的对专业非常感兴趣,那么他就一定要在专业上远超其他人;如果他的兴趣不在此,他必须在其它领域还要有一个很强的实力,那么‘热点话题’讲座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有帮助的。”
会后考察
百期历程,精彩继续
回顾过往100期的讲座,邱国玉教授颇有感触:“实际上有很多期我的印象是很深刻。比如说上次我们请到了香港保诚保险的工作人员来,保险对我们这些领域的人而言是不太熟悉的,但是这些是不能忽略的,要不然就会把你的生活暴露在很多风险之下。在讲座上我就会让他们讨论,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需要什么样的保险?你们能不能提出方案来?我们并不是专家,他们是专家。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用很短的时间得到很高效和可靠的信息,而不用到社会上打拼很多年才能有体会。”
热点话题讲座第100期之际,邱国玉教授课题组策划举办了北京大学“环境·能源·金融”产学研融合论坛,邀请了9位嘉宾主讲9个话题,既有专业问题,也有教育、环保、公益话题。这次活动,很多毕业生都回来了,“热点话题”讲座也跨越了课题组的圈子,与更多群体有了联结。邱国玉教授说:“有一些参会者甚至为了这个活动推掉了好多事情。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这种培养模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真的对他们有所帮助,这是这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曾师从邱教授目前已毕业10年的博士生尹婧表示:“我觉得真的很难得,虽然以前我们没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但是在100期回来参加了这个热点话题的讨论,切实感受到了头脑风暴的魅力。在我们的很多高校中也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论坛,但是这样一期或者两期的论坛,远远不如这种长期坚持下来的“热点话题”讲座的形式来得有效果。我相信,这种长期持续的培养,对于每个学生的气质和视野的培养是显著的。”
硕士生余雷雨表示:“在过往那些讲座中,让我感受很深的是Johnson律所的刘老师带来关于申请发明专利的讲座,了解到申请专利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找到科学问题。这次论坛的筹备大致有2个月,我和毛鹏师兄一起负责论坛的推进工作,在整个论坛的筹备中整体的统筹协调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论坛的最后,回顾过往的这么多次“热点话题”讲座的画面,也让我感触很深,想象到若干年后当我再回来的情景,不禁泪目。”
“热点话题”用了四年的时间创办了100期,未来这样特别的组会形式还将继续下去。邱国玉教授表示欢迎环能学院的学生,甚至是深研院其它学院的学生来参加,但贵在坚持。“实际上偶尔听一次半次的,和一直系统听下来的效果还是不一样。我们坚持这么多年,也在一点点地在摸索完善。‘热点话题’讲座是希望能发挥学生能动性。学生潜力都非常大,如果每个人能自己积极主动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产生的效应是很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