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表性纵向科研课题

1. 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的深圳方案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SZ2022A008,2022.07-2023.07,主持

本课题面向深圳近年来凸显的住房可支付性低、通勤时间长、居住空间局促、公共配套不完备等实际问题,从超大城市住房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机制、公服均等、职住融合的都市圈居住空间格局、城中村在城市住房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推动学术界有关大城市住房保障机制研究进展的同时,为破解深圳住房的现实问题提供切实解决方案。

2. 深圳市非正规土地利用演化与治理机制研究,深圳市高等院校稳定资助,GXWD20201231165807007,2021.01-2023.12,主持

本课题研究非正规土地利用演化与治理机制。(1)非正规土地利用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客观性与必要性。从不同尺度揭示非正规土地利用在城市住房可支付性、职住空间均衡、城市多样性等方面存在的客观性与必要性,强化学术界对提升产权感知安全性研究的重视,并进一步证实以渐进式综合整治为代表的非正规土地利用治理模式可作为传统确权重建模式的有效和必要补充。(2)政府引导下社区自组织的非正规土地利用治理结构与驱动机制。通过研究“非正规”作为空间行为和政府治理工具的双重内涵,以及调研非正规土地利用更新治理案例各利益主体的作用、更新整治诉求与思路,基于社会资本视角构建政府引导下、社区自组织的非正规土地利用治理结构,将政府角色纳入理论界现有“非政府机制的产权感知安全性提升”框架,并解析其治理机制。(3)非正规土地利用社区综合整治行为的空间作用机制和绩效评估。在明细综合整治模式适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珠三角各城市已有代表性非正规土地利用综合整治案例具体治理行为的绩效,从用户空间使用感知安全性和满意度、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满意度、项目投入产出比等方面剖析不同综合整治治理工具、治理行为的空间作用机制和实施绩效,应对差异化情景设计政策框架和实施路径。

3. 快速城市化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扩张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1971205,2020.01-2023.12,主持

以珠三角为例,着眼我国城乡二元土地管理体制,研究集体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驱动及调控机制:(1)揭示集体/国有建设用地空间扩张规模、类型和景观格局特征及异同;(2)构建国有/集体土地权属影响建设用地扩张的理论框架,应用逻辑回归、结构方程和地理加权等实证模型,验证土地权属是否、及如何影响建设用地扩张,及土地权属与建设用地扩张的互馈关系;(3)分别针对各城市集体/国有建设用地扩张建立统计模型,揭示影响集体建设用地扩张的特殊驱动力及其关系;(4)在规划管理体系、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等方面提出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权属转换等空间调控政策建议。课题关注我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制度性结构差异,将土地权属引入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定量研究范畴,不仅对现有基于纯市场要素和单一产权的空间扩张理论进行补充,且为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价值参考,理论及实践意义并重。

4. 村镇聚落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多尺度空间结构解析,国家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8YFD1100301-1,2018.12-2022.12,主持

针对我国村镇聚落数量多且区域差异大的特点,确定“国家-区域-县域-镇村尺度”的多层级样本系统;识别与提炼农耕时代、工业化初期、快速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能够精准刻画村镇聚落形成与发展特点的核心要素,形成针对村镇聚落的基础信息普查表;以尺度嵌套为依据研究村镇聚落间的关联关系,解析村镇聚落体系的核心要素、结构、功能;基于地学信息图谱方法,研究村镇聚落体系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获取途径、计算模型、表达形式。建立体现地域差异的多目标、多空间尺度的村镇聚落体系衍化概念分析框架。

5.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研究,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7.06-2019.06,主持

本课题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通过对深圳城市更新政策及实践的历史回顾、全市750个“三旧”入库项目更新改造驱动机制的数理统计分析、以及南山大冲、福田渔农、坪山沙湖等城市更新/土地整备项目的案例分析,拟重点研究三项内容:(1)政治-经济要素联动作用下的城市更新区位决策机制,阐明区位、交通可达性、现状容积率等市场推动力如何联合片区规划定位、规划容积率、更新财政支持等政策推动力共同影响深圳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及其空间后果及问题;(2)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阐明深圳城市更新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理论溯源及路径依赖原理,并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及美国、台湾、南海、广州、肇庆等国内外地区经验借鉴,提出针对深圳本土实际的优化路径;(3)社区经济转型及治理模式,剖析物业经济模式的制度及社会文化根源,从产权制度变迁、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产业转型路径、行政及社会职能定位等方面剖析原农村股份合作公司向现代企业转型的治理模式及机制。对深圳城市更新面临的四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1)城市更新项目区位选择随机、无序,政府调控乏力的问题;(2)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强度过高,对区域交通及公共服务配套产生重大压力的问题;(3)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方案难以在各利益主体间达成共识,降低更新效率、滋生社会矛盾的问题;(4)原农村集体及个人在城市更新中获得巨额经济收益后缺乏资产、资本保值增值能力的问题、以及外来租客城市更新后住房可支付性及社会保障问题。

6. 城市非正规住房市场的空间经济效应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1371167,2014.01-2017.12,主持

以城市非正规住房市场运营机制为切入,研究对城市整体和社区尺度经济空间结构和经济组织网络的影响,及如何通过市场重构实现城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以拓展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在研究视角(经济空间)和方法方面发展,提高城市非正规性研究的理论和定量化水平。课题首先系统界定城市非正规住房市场概念体系,提炼其运行机制;其次明晰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概念系统,应用竞标地租模型开展结构和特征提炼,从地类、开发强度和地价方面剖析非正规住房市场作用下的空间异化结果及驱动机制;第三,在城中村区域研究非正规住房市场社区尺度的空间经济效应,包括城中村对城市微观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影响机制、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空间生产消费网络形成机制、及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空间对周边城市经济空间的影响等;最后,基于非正规城市经济空间改造的市场动力评估,探析城市非正规住房市场的正规化重构路径,提出城市经济空间优化策略,对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7. 土地财政驱动下的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机制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1177,2013.01-2016.12,参与

本课题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着眼于我国土地财政制度,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驱动机制,推动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发展。(1)应用空间统计分析剖析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尺度和结构特征,强调不同权属(国有/集体)、利用类型土地差异。(2)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剖析我国土地财政制度下,各利益主体在不同区位、权属、类型建设用地扩张中成本、收益及博弈结果,定性阐述土地财政如何驱动建设用地扩张。(3)通过逻辑演绎推导土地财政对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抽象制度变量构建土地财政和市场变量联动作用的建设用地扩张模型,并应用珠三角地区实证数据回归验证,发展基于纯市场机制的建设用地扩张理论模型。(4)从调整制度驱动力要素角度提出引导建设用地理性扩张的政策建议。课题将土地财政制度因素引入城市扩张驱动力研究,不仅对现有基于纯市场经济的城市竞标地租理论进行补充,而且为我国土地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有价值参考,理论及实践意义并重。

8. 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对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S2012010008902,2012.10-2014.10,主持

本研究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土地财政角度剖析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特征及驱动机制。在研究内容组织上,首先,现状特征提炼,以珠三角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整体上剖析建设用地扩张的规模特征、尺度特征、结构特征(即明晰区域建设用地扩张区位和时段的规模异同性特征,区域整体尺度和典型城市尺度建设用地扩张的尺度异同性特征,以及国有和农村建设用地、各种利用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结构异同性特征)。其次,土地财政体制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研究,选取珠三角地区典型城市,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剖析在我国现有土地财政制度下,不同利益主体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和旧城改造两种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中、以及在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两种权属的建设用地空间扩张过程中的成本、收益及博弈结果,定性阐述土地财政体制如何驱动建设用地扩张,回答为什么城市扩张比旧城改造更有动力、为什么集体建设用地扩张受到严格限制却屡禁不止。第三,理论总结与实证验证,对通过实证归纳的“土地财政体制推动建设用地扩张”这一结论进行理论总结,尝试通过逻辑演绎推导出土地财政体制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发展目前基本基于纯市场机制的建设用地扩张理论体系,同时,将土地财政体制因素抽象出制度变量,以现有城市竞标地租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土地财政变量和市场变量联动作用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模型,并应用珠三角地区实证数据进行回归验证,最后从调整制度驱动力要素的角度提出引导建设用地理性扩张、提高建设用地扩张效益的政策建议。

9. 非正规住房市场驱动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以深圳城中村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901080,2010.01-2012.12,主持

以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为线索,以深圳城中村为实证,研究流动人口住房市场运营对特定居住空间形成与演化的驱动机制,以推动居住空间理论在空间类型、驱动力选取、研究方法、实证区域方面的发展,并提高城市地理学领域城中村研究的理论和定量化水平。课题首先建立城市流动人口择居偏好及房租价格模型,提炼流动人口居住需求特点;其次,结合转型期社会经济背景构建城市流动人口住房市场运营模型,剖析各利益主体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第三,以城中村为例阐释社会经济活动塑造空间的过程,梳理流动人口聚居区物质形态、社会及经济空间特征形成、演化、及相互差异的脉络和原因;第四,理论总结和空间优化策略,提炼城市流动人口租房价格空间分布、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发强度空间分布、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布局、非正规住房市场驱动下的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演化机制等模式,并提出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优化的建议和策略。

10. 基于功能网络的区域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大珠江三角州地区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40830747,2009.01-2012.12,参与

本课题以城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出发点及支撑,以典型城市区域——大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GIS和空间模拟技术,通过构建功能网络,探讨该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要素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演变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而构建区域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驱动模型,进行趋势预测和调控。(1)结合城市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方法构建区域城市功能网络模型,分析区域城市化过程及机理。(2)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构建区域生态功能网络模型,评价区域内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效率及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机制。(3)采用协同学理论及灰色关联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构建城市功能网络和生态功能网络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区域城市化与环境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并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过程模拟和趋势预测。(4)结合粤港澳不同政治制度下的城市发展进程和相对一致的自然地理过程,探讨跨政治边界的城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功能优化途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和规划指引。


(二)代表性横向咨询课题

1.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人民政府,2021.10-2021.12)

2.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项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汕管理局,2021.12-2023.06)

3.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府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1.07-2021.12)

4.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集体土地征收和流转政策实施课题研究(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土地整备局,2020.09-今)

5.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绥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0.07-今)

6.广州市城中村更新策略研究(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2019.11-2020.11)

7.贵州省区域环境承载力及优化产业布局对策研究(贵州生态环境厅,2019.08-2020.01)

8.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山市东部沿海片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2019.04-2019.12)

9.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土地城市化改革研究(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局,2018.10-2019.08)

10.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翠亨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2018.06-2019.01)

11.基于大数据的珠海动态宜居规划(珠海市自然资源局,2015.09-2016.06)

12.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专题研究(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14.07-2014.12)

13.坪山新区“整村统筹”规划实施互动研究(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员会坪山管理局,2014.03-2014.12)

14.集体建设用地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策略专题研究(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13.12-2014.11)

15.显化土地权益关系,助力社区经济转型——深圳市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2.07-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