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分论坛 “城市更新与空间转型重构”顺利举办
2023年5月26日-5月28日,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暨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于东莞市召开。期间,由地理学旗舰期刊《地理学报》编辑部组织,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冯长春、李贵才和仝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金贵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周国华教授、《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何书金主任为召集人的分论坛“城市更新与空间转型重构”于5月28日下午顺利举办。论坛由《地理学报》编辑部于信芳副编审和我院仝德老师共同主持,70余位学者共话地理学视角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城市土地空间及建筑空间的一项伟大的空间行动。此间,市场与政府一直进行着或对立或合作的协调博弈。至少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形成了政府出规制,市场出钱,城市规划编制出方案的实施机制。地理学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从空间行为的不同侧面探讨城市更新的特征与规律。
此次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地理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等科研院所和规划设计机构的17位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展现了地理学观察城市更新的最新成果。《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何书金主任、《资源科学》编辑部刘春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玉亭、我院冯长春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对所有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进一步表明地理学研究城市更新的特点和优势,相信地理学会为城市更新研究带来更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我院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政策模拟社会实验中心主任仝德研究员以《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路径思考》为题,对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路径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杜彤云助理教授以《Understanding the Change in the Social Networks of Residential Groups Affected by Urban Renewal》为题,阐述了城市更新后的社会人口概况与物理、社会环境对居民社会网络的影响,并基于居住地点和流动模式分析了受影响群体之间的社会网络差异。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闫永涛以《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整合模式比较与机制研究》为题,比较了广州市成片连片改造土地置换、深圳市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南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备、宁波市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4种空间整合典型模式,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后邱君丽以《深圳城中村私宅租金与统租改造选址的空间交互影响》为题,研究了城中村私宅租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私宅租金和统租改造选址的空间交互影响。
上海大学常江助理教授以《社会环境仍然重要:在转型城市中探索物质和社会环境在地方依恋的作用》为题,围绕“商品房社区是否比非商品房社区更有利于培育居民的地方依恋?”“物质和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地方依恋?”“在物质和社会环境方面,哪个因素对预测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更重要?”等三个问题展开,强调了社会环境在地方依恋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大学地理系博士生江荣灏以《The drunkard's intention lies not on the wine: Reinterpreting culture-led urban redevelopment in China amidst profound regime changes》为题,探讨了全国尺度的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程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机制;并以广州为案例,实证检验了文化导向城市更新项目所带来的具体城市功能转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苏黎馨以《城市更新中的土地发展权转移路径与治理逻辑研究》为题,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回顾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转型历程,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土地发展权管制框架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不适应性,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书海副教授以《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存量土地再利用的差异化策略》为题,以张家湾设计小镇为例,从政府主体、实施主体和产权主体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出发,提出优化更新项目政策以释放增值空间、搭建多方主体的沟通平台等存量土地再利用的差异化策略。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林家惠以《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绅士化的效应与机制研究——以城市农业公园的绿化实践为例》为题,探讨在中国城市背景下城市绿色绅士化的效应以及背后机制,提出在中国社会情境下,城市绿化实践逐渐转向更为积极、正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重庆交通大学陈春教授以《老年人出行安全的建成环境影响因素及更新优化研究》为题,以重庆渝中区为研究区,构建 “建成环境-老年行人安全”理论框架,通过模型分析建成环境要素对老人出行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增强行人过街设施的适老化设计、优化路网及道路交叉口,以及优化各类生活设施布局等建成环境更新建议。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黄志基副教授以《城市更新背景下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空间的实现机制研究——以龙岗区天安云谷改造为例》为题,聚焦城市更新全链条,从本地治理网络、制度环境及其演化等视角出发,以深圳市龙岗区天安云谷智慧园区为例,深入剖析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创新型产业空间重构的实现路径。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李翔助理教授以《效率还是正义?社区参与式城市更新的机制与效应——以深圳棚户区改造为例》为题,结合深圳市老旧小区鹿丹村改造的实际案例,提出要构建城市更新政策正义性的制度框架,以约束强势群体的能力,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王二红副教授以《数字+文旅:价值共创引领下的大运河沿岸城中村改造模式创新探索》为题,提出了实施数字文旅引航,价值共创为引领的分片区分类有机更新与土地整备相结合的更新模式,拓展了城中村改造理论研究视域与实证案例类型。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赵楠楠以《居民地方感对老旧社区更新效益评价及支持度影响—以广州为例》为题,建构“感知-情感-行为”地方感分析框架,从物质改善、经济获益、社区凝聚三个维度实证探究了居民地方感对社区支持度的影响及机理,丰富了相关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生崔璐明以《地理媒介视角下城市空间的数字化过程研究——以上海文创园区为例》为题,从城市数据空间的存在性出发,引入数字空间的膨胀化、符号化等过程概念,以上海文创园区为例,解构了城市空间数字化过程的“线下-线上-线下即实体-数字-实体”循环模式。
中科院地理所硕士研究生吴思敏以《城市更新住宅价格绩效的类型分异与时序效应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为题,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研究不同类型城市更新在不同阶段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发现总体影响程度为工业更新> 居住更新>商业更新,研究结果对探索多元城市更新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薛瑞爽以《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武汉同兴里片区微更新机制研究》为题,构建三类行动者的行动框架,进行“动力-行动-网络”的全过程评析,解析兴同里片区的更新机制,为历史街区更新以及存量更新提供工作参考。
4位专家分三个小节对17位报告人的分享进行点评与讨论。何书金主任提到,城市更新的概念和话题在地理学科中相对较新颖,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加强数据支持和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刘玉亭教授指出城市更新研究时空尺度的重要性,要注意明晰讨论对象,建构清晰和完整的人地系统,基于个案研究总结出科学的、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刘春凤主任指出,地理学研究应注重将研究对象落在空间上,厘清地理学范式在城市更新研究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冯长春教授对分论坛进行了总结,对《地理学报》、《资源科学》期刊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何书金主任、刘春凤主任、刘玉亭教授的精彩点评与宝贵意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对与会专家学者奉献的学术盛宴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强调了完善与创新城市更新机制对我国空间转型重构的多维度价值,畅谈了该议题的蓬勃前景,鼓励年轻学者勇于探索新领域与新方法,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至此,城市更新与空间转型重构分论坛圆满结束!
上一条:仝德课题组博士生戴月尔... 下一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