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分论坛 “城市空间公平与正义”顺利举办

2024年4月26日-4月28日,2024年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暨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于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期间,由地理学旗舰期刊《地理学报》编辑部组织,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仝德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刘玉亭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谢苗苗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龚岳副教授、《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何书金主任作为召集人的平行论坛“城市空间公平与正义”于4月28日顺利举办。

论坛吸引了近百位来自学界和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城市空间公平与正义展开讨论。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香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23位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基于手机信令等多元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可达性分析等多维方法,从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可达性、居民福祉空间配置均衡性、城市协同治理的公平性等角度展开。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李玲助理教授以《Impact of Public Investment on Residential Gentrification: Individual-Level Evidence from Shanghai's Rail Transit Expansion》为题,阐述了轨道交通投资扩建引起的住房成本上升及其对居民住宅迁移模式的影响,揭示了公共交通在绅士化方面的作用。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贺琼博士后研究员以《Disentangling the intersectional field of education and housing in China: Genesis, strategies and discontents》为题,提出“交叉性场域”概念,以厘清中国住房和教育在文化和经济再生产中的复杂关系,阐述了政策干预作为空间重新排序对转移和扩大竞争规模的影响。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仝德副教授以《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正规与非正规居住人群活动空间隔离——以深圳市为例》为题,阐述了静态居住隔离之外,正规与非正规居住人群在日常活动中仍然存在流动性与交互性双重隔离,揭示了正规居住人群对非正规居住人群的排斥作用。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龚岳副教授以《规划师主导的协同治理与城市更新中的城市形态: 广州杨箕村案例》为题,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杨箕村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城市规划如何改造城中村公共开放空间,强调了规划师在城中村形态中的突出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楠楠博士后研究员以《“冲突一共识”视角下城市更新的公众利益实现路径》为题,将公众利益作为“共同体”集 体交往结果, 通过广州恩宁路二期改造项目和佛山顺德碧江社区微更新案例深入论证基于 "冲突一共识" 视角的异质化公众利益实现路径、规划模式和社区行动。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陶卓霖老师以《空间公平导向的城市公共服务优化配置》为题,通过测度和比较不同交通成本下的公共服务可达性,扩展并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的最大可达性均等 (MAE) 模型,揭示了基于公共交通进行城市公共服务均等配置的重要性。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林雄斌教授(学生代讲)以《面向空间公平的基础教育空间资本化效应与空间优化策略》为题,系统研究了基础教育资本化效应的理论基础及差异化结果的影响因素,从学区分配制度渐进改革、溢价捕获工具使用、保障住房多层优化配置等提出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政策建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杨群涛老师以《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积极通学影》为题,以开封市主城区为例, 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学生对积极通学的影响模型,并利用 SHAP 方法进行解释性分析,揭示了社会经济与建成环境与学生积极独立通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龙慧以《年龄分层视角下医疗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均衡性研究——以合肥市为例》为题,通过构建可达性值、需求指数度量医疗服务设施供给和需求,分析和判别了合肥市不同年龄结构群体的医疗服务设施的均衡性。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陈丽琴以《适老化生活圈下广州市零售药店空间可获性分析》为题,基于适老化生活圈视角,通过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 (2SFCA) 计算广州市老年人零售药店综合可获性, 分析了整体可获性水平及空间分布差异。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佩娟教授以《环境正义视角下城市体育设施空间效益格局与治理策略——以湖南长沙为例》为题,基于环境正义视角构建了城市体育设施空间效益分析理论框架,以长沙为实证提出指标设计、评价思路与分类施策实践。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明洋以《空间规划视角下超大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可及性研究——以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为例》为题,在考虑养老服务机构资源水平和周边建成环境配置的基础上,综合居民极限出行时间构建改进潜能模型,探索了养老服务机构资源的可及性。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杜梦冰老师以《中国城市中心居住对残疾人福祉的影响研究》为题,以天津市为例,通过空间回归分析探讨了残疾居民在城市中心居住对其就业、教育、婚姻和获得公共服务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姜璐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进展——基于空间正义视角》为题,梳理国内外能源正义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未来值得从不同时间尺度和多样化的家庭能源消费的空间实践开展研究。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王少谷以《大城市边缘区环境不平等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为题,探讨亚洲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州市黄埔区内部所呈现出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毛齐正以《城市居住区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健康福祉研究》为题,深入分析了城市绿地植被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路径,为面向全民健康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谢苗苗以《城市居民绿地暴露性空间差异及其健康福祉响应》为题,构建绿地可用性、可达性、吸引力的绿地暴露评估框架,分析城市居民绿地暴露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居民健康福祉与绿地综合暴露之间响应关系。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尚会妍以《居住区热暴露公平及建成环境对其影响研究——以郑州市为例》为题,基于定量方法探讨郑州市在日间存在居住区热暴露的不公平问题,揭示居住区建成环境的差异是导致不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

河南师范大学付莹以《哪里的绿地更公平?基于空间均衡识别的城市公园绿地研究》为题,从需求个体均衡性视角,尝试改进传统公式,并基于此构建空间均衡性综合评价模型,探讨社会公平性与空间均衡性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王洁以《绿色陷阱:城市变绿中的绿色绅士化效应》为题,基于实证分析城市变绿过程中的绿色绅士化现象以及政府治理对绿色绅士化的影响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唐亚男以《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互动正义:内涵属性与研究框架》为题,聚焦于互动正义,以空间公平利用为视角,根据个体的空间利用情况,深入探讨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在被多元群体共享过程中所涉及的正义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二红以《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实证研究》为题,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水平,对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水平和农旅融合水平进行时空特征和空间关联效应分析。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陈德宁以《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新时代城市商圈理论构建与空间实证》为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开放、批判和地理学思想,在空间公平目标下分析“新商圈”所具备的特征、形成因素及机理。

北京大学冯长春教授和李贵才教授、《地理学报》主编何书金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刘玉亭教授、武汉大学龚岳副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对24位报告人的分享进行了点评与讨论。何书金主任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对分论坛议题的蓬勃前景表达了殷切期待。冯长春教授对分论坛报告的关键主题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在城市公平与正义问题中的重要性。刘玉亭教授针对各研究报告分别给出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建议,指出应加强研究深度,明晰概念与讨论对象,建构更为清晰的讨论框架。龚岳副教授指出应当清晰地界定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以便为学术研究或实际应用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李贵才教授对分论坛进行了总结,对议题所展现出的新颖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其对于推动地理学领域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年轻学者勇于探索新领域与新方法。至此,城市空间公平与正义分论坛圆满结束!

文字 张子慧、熊美瑜、徐珩

照片 张子慧、熊美瑜


上一条:仝德课题组师生参加“自... 下一条:学术讲座| 转型中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