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生课题组

125.水体景观可视度对住宅地价溢出效应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 54 (1) :197-206

吴健生,朱洁,廖星

为了研究"招拍挂"机制下水体景观可视度对地价的影响,使政府认识水体景观的意义,也为市场参与者做出理性竞买决策提供参考,基于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的住宅土地交易数据、Google Earth和百度地图POI数据以及Landsat数据,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水体景观对住宅地价的影响,讨论水体景观可视度溢价的区位差异。结果表明,海域可视面积每增加1万平方米,住宅地价溢价为0.4~0.79元/m~2,增加0.005%~0.009%;水库可视面积等级每上升1级,对于地价的贡献为1176~1991元/m~2,增加13.490%~22.838%;二级河网可视长度每增加100 m,溢价为122~503元/m~2,增加1.399%~5.770%。水体景观可视度对深圳市住宅地价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二级河网可视长度的溢价从东至西逐步下降;海域可视面积溢价峰值区在福田区、罗湖区和盐田区,并向东西方向递减;水库可视面积等级对地价的溢价峰值主要在福田区、罗湖区、龙华和龙岗,并向东西方向递减。研究结果丰富了地价区位影响因素理论,并为景观可视度量化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124.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生态学报,2018,(11) 

吴健生,黄乔,曹祺文

摘要:基于深圳市2002、2005和2010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前后深圳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特征,运用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采用倍差法研究了基本生态控制线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0年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呈现耕地、园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小,建设用地面积增大,林地面积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小,但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之后总价值减小的速率降低;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水域是构成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来源,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中,水源涵养产生的价值最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值范围不断扩大,蚕食价值高的地区,尤其以西部沿海、宝安北部、光明新区、龙华北部以及龙岗南部地区价值降低最为明显;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中、较高为主,价值变化不明显,线外以低、较低为主,且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倍差法结果表明基本生态控制线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存在促进作用,提升幅度约为1.6%。


123.景观生态风险研究进展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框架:ESRISK

地理学报 , 2018 , 73 (5)

曹祺文,张曦文,马洪坤,吴健生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高强度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造成极大扰动,进而产生一定生态风险。近年来,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兴起为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互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有效支持生态系统管理。本文在探讨生态风险、区域生态风险与景观生态风险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景观指数法和风险"源—汇"法等主要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归纳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生态风险研究进展。进一步地,以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为损失表征,从地形、人为胁迫、生态恢复力、景观脆弱性等维度构建概率表征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ESRISK)框架,以期为景观生态风险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综合的评价方法参考,并辅助支持风险减缓策略制定和有限资源的高效分配。最后,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评价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景观生态风险与景观格局多尺度关联关系、脆弱性研究深化等方面做出展望。


122.从自然区划、土地变化到景观服务:发展中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

地理研究,2017,36 (10) :1819-1833

彭建,杜悦悦,刘焱序,吴健生,王仰麟

摘要: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中国的兴起并非"伊萨钦科讲学"的偶然,而是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员培养、中外历史传承及社会实践需求的综合结果。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一直以实践性为宗旨,围绕着自然区划、土地变化、景观服务等不同的综合视角,经历了从农业区划、生态区划到综合区划研究,从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到土地系统研究,从景观格局到景观功能与服务研究等主题的演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深化。新形势下,综合自然地理学将以人地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过程耦合、区域集成为综合方向,以景观可持续性为重点领域,以大数据及高新技术为方法支撑,探索新的综合途径。


121.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深圳市为例

湿地科学,2017,(03):321-328

吴健生,张茜,曹祺文

摘要:利用深圳市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InVEST模型,构建适合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湿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湿地破碎化严重;大鹏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为0.88,表明该区的湿地安全;盐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为0.62,表明该区的湿地较安全;坪山区、南山区、福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48、0.44和0.43,表明该区的湿地处于低度预警状态;新宝安区、新龙岗区、罗湖区、光明新区、龙华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39、0.36、0.33、0.28和0.21,表明该区的湿地处于中度预警状态。深圳市湿地的生态安全受人为胁迫严重,亟待加强对深圳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120.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2017,(07):1277-1289

马琳,刘浩,彭建,吴健生

摘要:生态系统为人类供给产品与服务,人类对其产品与服务形成需求和消费,供需两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流向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识别、度量、空间化及均衡分析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生态系统有效管理以及自然资源合理配置,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和生态补偿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国内外理论和案例研究成果,首先梳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含义,其次总结和对比从供需空间特征角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并归纳生态系统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化方法,最后从实际供给和潜在供给、实现需求和总量需求、供需数量和空间关系3个方面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衡分析框架。


119.基于AOD数据反演地面PM2.5浓度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08): 73-81

吴健生,王茜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耗持续增加,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越来越高,空气污染事件频发,城市空气质量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议题。PM2.5作为表征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获取PM2.5数据主要有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2种方式。传统的地面监测手段可以得到高精度的局部PM2.5污染数据,但是由于其覆盖范围的局限性,并没有办法反映出整个区域的PM2.5污染情况。遥感卫星监测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使用卫星遥感数据产品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来反演地面的PM2.5浓度。文章从AOD数据的多样性及其应用、反演地面PM2.5浓度模型的选择以及反演模型的优化这3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利用遥感卫星AOD数据反演地面PM2.5浓度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其中AOD数据分辨率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精度的反演结果;而线性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反演精度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在模型中加入气象参数、气溶胶垂直分布特性以及地表信息等因素会显著地改善反演结果。上述研究为流行病学中PM2.5人口暴露研究及健康影响提供方法论基础。


118.基于步行指数的深圳市福田区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研究

生态学报,2017,(22): 1-10

吴健生*,沈楠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是当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能否方便地享用公园绿地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与功能,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地关系和谐状况、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选取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对象,计算单点绿地步行指数,衡量均质区域的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法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基于面域绿地步行指数耦合绿地空间分布与人口格局,评估深圳市福田区居民通过步行方式到达城市公园绿地的便利程度,即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水平。结果表明:深圳市福田区在区域均质假设下,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整体较好,区域差异较大,呈现出东优西劣的趋势,梅林公园周边、莲花山公园南部、荔枝公园周边及皇岗公园周边是四个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最好的区域,福田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差;供需平衡视角下,70%街道的居民可以便捷、公平地享用城市公园绿地所提供的服务,华强北街道、莲花街道、园岭街道和华富街道公园绿地设施建设非常完善,且绿地格局与人口格局配置合理,香蜜湖街道与沙头街道开放性公园绿地建设状况有待改进。将步行指数应用于公园绿地建设状况评估,为步行城市建设、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117.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地理学报,2017,(03): 444-456

吴健生,张朴华

摘要: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引发了强烈关注。现有有关城市内涝问题的研究多关注土地利用与城市内涝的关系,而对于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影响的研究则不多。本文以内涝问题严重的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深圳市2014年5月11日暴雨期间内涝点数据(共278个),选取类型水平上的最大斑块面积比例(Largest Patch Index,LPI)、斑块聚集度(Patch Cohesion Index,PCI)、景观破碎度(Landscape Division Index,DIVISION)、景观水平的蔓延度(Contagion Index,CONTAG)、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SHDI)共5个景观指数,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不透水率、植被覆盖度、降雨量、地形地势及雨水管网密度等内涝影响因子,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究深圳市景观格局对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中,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对内涝灾害影响最大,其面积比例的增加会加剧区域内涝程度;(2)城市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中,建设用地斑块的优势度、聚集度越高,景观破碎化程度越低,区域的内涝程度越高,绿地的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与建设用地相反;(3)城市整体景观特征中,景观整体越复杂越不易引发内涝灾害;(4)不透水率等人为因素比降雨量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程度大。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使人关注到地表景观格局对内涝的重要作用,为内涝治理和景观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116.PM2.5浓度空间分异模拟模型对比: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环境科学,2017,(06):1-16

吴健生,王茜,李嘉诚,涂媛杰

摘要: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日益增加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大气污染不断增加,特别是细颗粒物污染如PM2.5污染越来越严重,PM2.5污染相关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议题.高浓度的PM2.5是形成我国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大气灰霾的主要原因,大气污染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暴露在PM2.5大气污染中,会对人类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可以实现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模拟,明晰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京津冀地区104个监测站点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结合VIIRS(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土地覆被、气象因子、道路分布、人口密度、污染源分布等信息,分别利用最小二乘和地理加权回归构建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对PM2.5浓度时空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其中包括含VIIRS AOD数据的最小二乘土地利用模型和地理加权土地利用模型,以及不包含VIIRS AOD数据的最小二乘土地利用模型和地理加权土地利用模型,这4个模型的修正R2值分别为82.13%、84.87%、80.45%和81.99%.研究表明,相比最小二乘回归,使用地理加权回归的方法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地利用回归模型的结果。


115.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研究,2017,(03):407-419

彭建,赵会娟,刘焱序,吴健生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诱发生态灾难,而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福祉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沟通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桥梁,目前被视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在系统梳理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增长边界、生态网络、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控制线等概念内涵异同的基础上,从热点区域、生态源地指标筛选、生态阻力面设置与修正、相关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阐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近今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同时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点方向,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阈值设定、有效性评价、多尺度关联和生态过程耦合等四个方面。


11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构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地理研究,2017,(03):429-440

吴健生,岳新欣,秦维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各项服务价值变化率和集聚水平的差异,均会影响生态源地的识别结果。在对重庆两江新区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估算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要度指数和空间丰富度指数,对2012年的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进行重构,并依据重构结果建立三种安全水平上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量逐年降低,其中以食物生产、土壤形成与保护和碳固定三项服务降速最快。(2)重构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范围在201~23634元/hm~2之间,且大部分区域以中低值为主。(3)低、中、高三种安全水平源地面积分别为174.73 km~2、208.69 km~2和222.20 km~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多水平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


113.基于三维景观指数的城市景观美学特征定量表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生态学报,2017,(13):1-10

吴健生,袁甜,王彤*

摘要:城市景观由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构成,以建筑为主体,辅以外部空间环境。对城市景观美学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探讨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环境,为城市规划设计纳入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合理途径。景观美学特征以不同方式影响整体景观质量,合理运用景观指数对城市景观美学特征进行量化表达,是评估景观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整理借鉴景观美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以城市空间内部审美者的角度将城市景观五大美学特征,包括自然性、开阔性、多样性、奇特性和协调性,转化为可定量表达的二维及三维景观指数。量化指标易使用数据进行快速评估,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有着积极意义。


112.小城市居民出行行为时空动态及驱动机制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02):176-184

吴健生,李博*,黄秀兰

摘要:相比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至关重要,具有独特的居民出行行为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目前研究主要使用浮动车数据分析特大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但考虑到小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低、公共交通不发达、研究空间尺度精细等特点,这些研究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针对小城市的研究。因此,本文使用小城市出租车GPS轨迹数据识别上下客事件,沿道路生成随机样点采样得到了分时段的上下客密度,并对其时空动态进行描述和表达;筛选出显著影响上下客密度时空分布的9类设施,建立出租车上下客事件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小城市出租车上下客时空动态与各类城市设施的时空关系,发现在工作日与双休日和一天中不同时段中,不同城市设施对上下客事件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小城市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需求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111.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对PM2.5浓度的影响——以深圳市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60-170

谢舞丹,吴健生*

摘要: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浓度数据,选取类型水平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PLAND),边缘密度(ED),以及景观水平的蔓延度(CONTAG),斑块数量(NP)和斑块平均面积(AREA_MN)共5个景观指数,并结合道路长度、餐饮点分布数量、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影响PM2.5浓度的因子,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深圳市土地利用和城市景观格局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中,植被对PM2.5浓度的削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城市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中,组成特征(PLAND)和结构特征(ED)对PM2.5浓度的影响显著;3)城市整体景观中,景观水平的破碎度与PM2.5浓度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可以加深对景观生态学中过程–格局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市景观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在监测数据缺失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借助景观指数估算PM2.5浓度的方法。


110.基于县域尺度的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需时空格局及安全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12):124-132

卫晓梅,吴健生*,黄秀兰,刘洪萌

摘要: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恢复增长期3个变化阶段,粮食低产县逐年减少,中产县基本保持稳定,高产县则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南部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及产需差热点,而北部则为低值聚集区;在安全区域识别方面,大部分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类型,较少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不安全类型,生产不安全-消费不安全的类型最少;对区域安全变化进行分类,安全-安全类型的县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不安全-不安全类则主要为直辖市市区、地级市市区以及北部高原、山地区。京津冀作为一体化协同发展地区,地区间优势互补,对整个区域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09.基于生境质量的城市增长边界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地理科学,2017,(01):28-36

吴健生,毛家颖,林倩,李嘉诚

摘要:基于"生态优先"理念,提出一种利用生境质量评估策略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结合Arc GIS和InVEST模型,通过综合评估生境自身及其在威胁情境下的质量,模拟各市独立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三类建设用地扩张情景,分别划定2024和2034年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增长边界。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总体呈南高北低格局,平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密度为10 770.604元/(hm2·a),高质生境位于西南地区;根据指标再分配及一体化发展情景模拟的2024年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分别为10 583.273 km2和10 489.090km2,2034年达到13 603.535 km2和13 252.370 km2;模拟的建设用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向北部及环杭州湾区域拓展;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能从整体上减少建设用地对优质生境的占用,区域一体化发展则能进一步降低城市发展造成的生态压力。


108.2004—2013年云南省春旱时空特征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897-902

吴健生,任奕蔚,张曦文

摘要:21世纪以来,云南省频繁发生春旱,严重影响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为更科学地抗旱防旱,运用MODIS遥感数据,计算归一化干旱指数NDDI,分析了云南省2004—2013年春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云南省春旱反复发生,空间差异增大,其中2010、2013年旱情较为严重;云南省东部、北部旱情严重,西南部较轻微;NDDI高值区集中于东南部与中北部,低值区集中于西北部与东北部;10年间云南北部地区旱情严重加剧,南部则有所缓解;易旱植被类型主要为草原和耕地。


107.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2016,(11):3102-3111

曹祺文,卫晓梅,吴健生*

摘要:作为链接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的桥梁,生态系统服务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掌握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效益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并可辅助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规划实践,目前已成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在归纳生态系统服务内涵、分类及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基础上,从理论基础、类型划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并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包括丰富权衡与协同理论基础,建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量化权衡与协同非线性特征;刻画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加强权衡与协同跨时空集成;系统化揭示权衡与协同机理,推动成果在国土领域的应用。


106.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2016,(09):2831-2838

吴健生,司梦林*,李卫锋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景观,其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在城市基础设施配置供需平衡理念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的理论框架,采用一种基于重力模型的评价方法,以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和各居住区人口数目分别度量供给能力和需求水平。以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使用GIS网络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并在评价中考虑“边界效应”,从居住区的视角对深圳市福田区不同等级的公园绿地分布的空间公平性进行定量评价,进而提出了公园绿地空间配置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福田区公园绿地总体公平性较差,其中,社区公园的公平性最差,区域性公园次之,郊野生态公园在部分区域公平性较好;综合各类公园的公平性评价结果,福田区约50%的区域可达到供需平衡,其他区域则均供给不足;福田区的公园绿地系统规划要从绿化率、空间配置及道路交通系统等方面进行改善,重点关注小尺度的公园配置数目,满足社区内的居民日常游憩需求。“边界效应”会对公平性评价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位于研究区边缘的居住区可以享受到居住区外的公园绿地服务,同时边界外的居住区也会共享区域内的绿地资源。


105.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区域农地变化驱动力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资源科学,2016,(04):714-727

曹祺文,吴健生,仝德,张晓娜,卢志强,司梦林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保护工作压力逐渐增大,掌握区域农地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是制定可持续土地利用政策的基础。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利用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该区农地变化特征,然后在构建传统Logistic模型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因子,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空间距离和土地利用特征的空间自相关性等方面探讨了区域尺度农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该区耕地、林地等农地以净减少为主,景观破碎度有所提高,耕地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②农地属性变化和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均为农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其他驱动力中耕地变化主要受地均GDP变化、到最近铁路的距离、总人口密度变化、年日照时数倾向率等因子影响,林地变化主要受地均GDP变化、总人口密度变化、坡度、到最近道路等因子影响;③同传统Logistic模型相比,采用能反映土地利用特征空间自相关性的Auto Logistic模型更适用于区域农地变化驱动力研究。


104.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16,(02):204-213

吴健生,许娜*,张曦文

摘要:城市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低碳城市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探讨。本文从低碳开发、低碳经济、低碳环境、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耗5个方面22个指标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引入遥感影像中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集与PM2.5浓度反演影像;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空间相关性分析,将2006年及2010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低碳水平分为低碳、相对低碳、相对高碳、高碳四类城市;根据驱动力分为环境主导型、居民主导型、城镇化主导型及产业主导型四种城市类型;空间上识别出京津冀、长三角、山东省及珠三角地区具有低碳城市发展集聚效应;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受城市行政等级、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


103.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在大气污染时空分异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2016,(02):413-419

吴健生,谢舞丹*,李嘉诚

摘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土地利用回归,即Land-use Regression(LUR)模型是目前模拟城市尺度大气污染时空分异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在欧洲和北美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国内,相关研究却不多.本文在整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构建LUR模型的主要步骤入手,包括监测数据获取、模型自变量生成、模型构建、模型检验和回归映射等方面,对LUR模型在大气污染时空分异研究中的进展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即突出时空分异、扩展模型变量类别和改进模型构建方法.本文旨在普及LUR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为人口暴露、流行病学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价等提供方法论基础。


102.基于ICT视阈的智慧空间营造

规划师,2015,(12):83-88

吴健生,何东冉,李贵才

摘要:文章围绕ICT视阈下城市空间的变革展开,在借鉴相关学者关于城市空间应对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实践和理论成果发展了"智慧空间"这一核心理论并系统地构造了智慧空间体系,提出智慧空间指数(SSI)的初步公式,并基于智慧空间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与反馈这四个环节构筑智慧空间政策闭环。智慧空间的营造应密切结合时代技术,以更开放的态度包容各类规划理念,逐步推进规划与技术并轨,建立一套智慧空间评估体系,更加智慧化地推行空间政策,注重技术、人、文化三者均衡,以保证城市活性。


101.基于最大熵理论的多类型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规划

电工电能新技术,2015,(09):29-32+56

吴健生,李小舟

摘要:基于最大熵理论,提出一种多类型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方法。本文在分析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充换电方式的特点后,定义电动汽车分布熵描述电动汽车充电站容量分布与充电负荷的重合程度,采用多目标方式建立多类型电动汽车充换电规划模型;定义不同目标的满意度函数,使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一个25节点的路网图,与仅考虑投资收益目标而不考虑均衡度的最小投资收益差法进行对比,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142-152    126-141    101-125    76-100    51-75    26-50    1-25

注:如PDF文件无法打开,请刷新页面或退出后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