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生课题组

.

50.深圳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空间集聚

地理学报,2008,(08):845-855

吕晓芳,王仰麟,彭建,吴健生

摘要:以2005年深圳市主要公路沿线6类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数据挖掘(SDM)中的空间关联规则,研究不同缓冲带内其建设用地单一类型、相邻类型及组合类型的空间聚集特征。结果表明:主要公路两侧以工业用地为主,"三来一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外向型乡镇企业加快了特区外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共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用地缺乏,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协调;单一类型建设用地景观分异特征趋向于距公路越远,出现频率越小,且随着逐渐远离公路线出现了若干次级集中区,距公路500-1000m可作为识别该次级中心的特征带;两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空间邻近分布特征表明,以各类建设用地为中心与其他类建设用地在公路线附近均表现邻近,沿线附近和较远距离上随工业用地出现峰值,同时出现其周围住宅用地的聚集,特区外该类现象尤为明显;土地利用组合特征表明各类建设用地均呈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以各类建设用地与工业用地的组合尤为普遍,体现了研究区尤其是特区外主要工业承载区中经济活动空间以工业区为中心的集群效应。 


49.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深圳为例

资源科学,2008,(06):850-856

吴健生,李萍,张玉清

摘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基于生态 足迹计算的发展能力指标是较有效的评价指标之一.本研究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按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消费类型计算了2005年深圳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赤字 构成并给出生态足迹矩阵,以使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修正了Ulanowicz的发展能力模型,将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因子引入计算公式中,对深圳生 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深圳人均生态赤字为3.16hm2/人,生态足迹是其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57 倍;1986年~2005年深圳生态赤字扩大10倍,20年间系统稳定性逐渐下降,近年有向良性化方向好转的趋势,2003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生态经济 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上升,2005年最大,为6.49,是20年前的4倍多。


48.基于ArcIMS.NET Link和.net的WebGIS的实现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3):135-137

陈小祥,洪金益,吴健生

摘要:.net平台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开发平台,其在网络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进行WebGIS开发时,如果能结合.net进行开发将极大缩短开发周期。基于这种思想,在充分的研究ArcIMS体系结构后,提出结合ArcIMS.NET Link和.net技术进行WebGIS的开发。 


47.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

资源科学,2008,(03):401-408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吴健生

摘要: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协调利用。本文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各类效益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状态,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协调。全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46.深圳快速城市化中地形对景观垂直格局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8,(01):75-82

卜心国,王仰麟,吴健生

摘要:基于RS和GIS的支持,以深圳市为案例研究地形对景观格局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文章指出,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程度表现为从低平地区向高峻地区递减,从而导致在以山地占主体的盐田等区在城市化前期低于地势平坦的福田等区;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加深,福田等区多样性指数则快速降低,盐田等区相对降低很少,或还处于上升状态。多样性指数在高程带和坡度带上多时段变化表明:在垂直空间上,土地利用结构的垂直分异是景观格局垂直分异内在原因,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曲线和时间曲线具有反"U"形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但是这种曲线变化特征需要到一定的城市化阶段才能形成,并且曲线特征随城市化的加深而更加明显;在时间上,低海拔和低坡度地区的多样性指数的动态特征也有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反"U"形,而且随城市化的加深,具有这种特征的高程带和坡度带均在上移。 


45.深圳市西部库区景观格局与水质的关联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2008,(01):203-207

岳隽,王仰麟*,李贵才,吴健生,谢苗苗

摘要: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深圳市西部水库流域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指标的关联关系,并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源"、"汇"景观的优势程度、聚集程度和破碎程度显著地影响流域内水体质量;2000—2001年,由于研究区"源"、"汇"景观格局的变化,使得整个流域内污染物输出程度不断加剧,污染物得以削减的程度不断降低,导致研究区水体质量恶化.结合研究区"源"、"汇"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水库水体质量的变化与"汇"景观在流域下游的分布特征具有紧密关联,这说明"汇"景观格局对非点源污染的防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4.不同尺度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对水体质量的影响——以深圳市西丽水库流域为例

生态学报,2007,(12):5271-5281

岳隽,王仰麟*,李贵才,吴健生,谢苗苗

摘要:由于景观格局对水体质量的影响是依赖于研究尺度、并且随着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探讨不同尺度上景观格局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深圳市水库流域水环境保护的需求出发,选择西丽水库及其汇水子流域为研究对象,以陈利顶等提出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分析方法为基础,区分高度、坡度和距离3个空间要素计算了分区和累积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继而利用该指数对比分析了不同时空尺度上"源""汇"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可以显著影响"源""汇"景观在非点源污染输出和削减方面贡献程度的对比关系,从而影响水体质量。由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分异特征的复杂性以及"源""汇"景观在数量和类型方面差异的显著性,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的对比关系并不能良好地反映不同空间尺度上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对水质影响的差异状况,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研究尺度有选择的应用该方法来探讨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程度。 


43.基于植被/温度特征的黄土高原地表水分季节变化

生态学报,2007,(11):4563-4575

李正国,王仰麟*,吴健生,张小飞

摘要:地表水分是监测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气候、水文、生态、农业等领域的主要参数。选择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首先采用基于植被覆盖特征的植被状态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简称VCI)和基于地表温度特征(Land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Ts)的温度状态指数(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简称TCI)分别评价了区域地表水分状况的季节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特征线性关系的季节变化规律,计算了基于两者经验关系的地表干燥度指数(Temperature-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该指数对Ts/NDVI特征空间的生态特征的解释,对土壤和作物的水分含量具有综合的指示意义。文中利用该指数综合评价了研究区域地表水分状况的时空分布差异,进一步对VCI、TCI与TVDI相关关系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验证,从而对不同指数的应用范围做出判定。研究结果表明,单独采用TCI或VCI表征地表水分会受到明显的季节影响,而TVDI能在不同季节综合体现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特征对地表水分的影响,从而能较好的反映区域地表水分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各区域的TVDI值季节分布上皆为4~7月份高于10~翌年1月份,但各区TVDI值的季节变化则存在显著不同,而各流域内部TVDI值的空间变异性也存在季节差异,其中在10月份较为显著。


42.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

生态学报,2007,(11):4877-4885

彭建,王仰麟,吴健生,张玉清

摘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当前宏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则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探讨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尺度特征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等相关概念,结合目前区域尺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从评价的区域类型、目标单元、模型方法、指标选取及其阈值、权重设定等方面探讨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即评价结果的多尺度综合与尺度转换、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3S技术的综合应用等理论与技术问题。 


4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2007,(04):26-31

常青,王仰麟,吴健生,李双成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非线性定量方法。研究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及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ANN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分4类。即集约利用-效益均衡型、集约/适度利用-效益偏好型、适度/低度利用-效益不均衡型和低度利用型。研究结论:基于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在处理不同量纲指标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上具有优势,其结果不仅能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也能反映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


40.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理念初探

地理科学进展,2007,(03):38-46

岳隽,王仰麟,李贵才,吴健生

摘要:流域范围内因水体的联系使得不同类型景观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紧密,因而景观格局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流域内水体质量。着眼于流域尺度上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必须合理考虑景观斑块的类型、格局和空间分异等特征,尽可能地减少非点源污染输出量,从而降低水体遭受污染的威胁程度。本研究从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源”“汇”景观在镶嵌组合和空间分异方面利用的适宜性作为优化依据,以“源”“汇”景观空间分布的关键地段作为研究战略点,同时考虑“源”“汇”景观在数量、空间和转换成本等方面的客观约束条件,将景观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进行有机结合,最终确定了流域尺度上以调控非点源污染、保护水体质量为目标的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的概念框架。本研究不仅为解决流域尺度上非点源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为降低景观类型及其格局对水体质量的威胁程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 


39.基于SOFM网络的云南省土地利用程度类型划分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2007,(02):97-105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吴健生

摘要:土地利用程度研究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尝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土地利用程度类型划分工作的理论支撑,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在分类过程中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程度现状情况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的社会经济因素,最终将云南省土地利用程度分成高土地利用程度-高人口压力-高经济压力区等六种类型,以为区域土地管理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38.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一种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2007,(01):153-158

彭建,王仰麟,吴健生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论文简要介绍了净初级生产力人类占用的基本理论与核算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基本原理。综合国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认为,定量表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上限是净初级生产力人类占用方法的最大优点,而该方法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不足之处则主要表现在关键参数的不确定性、可持续性的评价阈值、研究数据的缺乏和生物量进出口问题等4方面。 


37.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测绘科学,2006,(06):11-15+3

廖克,成夕芳,吴健生,陈文惠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地资源数量减少,非农业用地大量增加。及时、精确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关系着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与规划。本文选择地貌类型多样、社会经济发达、土地利用变化较大的北京市昌平区,在RS、G IS支持下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制图与动态变化分析典型试验。为了进行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获取了昌平地区俄罗斯KOCMOC卫星1986年与1998年SPIN-2 2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同时获取了法国SPOT-5卫星2004年2.5m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以及相应的分辨率略低的多波段遥感影像数据。完成了1986年、1998年、2004三个年分的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并完成了1986-1998年、1998-2004年以及1986-2004年三个时期昌平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6.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物质流分析研究进展与展望

资源科学,2006,(06):189-195

彭建,王仰麟,吴健生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物质流分析通过度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定量评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生态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简述物质流分析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方法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基本原理。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物质流分析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对比于国外的蓬勃发展,该方法在我国尚未获得普遍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国内已有的研究也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探讨相对薄弱;实证研究又以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为主,但多侧重国家尺度,少区域物质流分析;而产业部门物质流分析则相对较少,且偏重能源矿产采掘业,对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关注较少。研究同时指出,可持续性阈值、物质使用环境影响的度量、不同物质重量的可加和性、隐流系数的计算、系统内部物质流分析、数据获取与应用范围限制等理论与技术问题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物质流分析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35.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2006,(05):10-20

李正国,王仰麟,张小飞,吴健生

摘要:景观生态系统由多个层次水平的等级体系所组成,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中,其结构与功能具有不同的相互依存关系,区划的概念有助于整合景观的等级性并厘清复杂性。本研究在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生态区划、生态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等相关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景观生态区划应依循的原则、内容及区划等级系统,指出景观生态区划不仅强调景观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还必须综合景观单元的过程关联和功能统一性。同时以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为核心制定了开展景观生态区划需遵循的等级性、多尺度性、发生一致性、格局与功能依存性、功能协调性以及界线完整性等原则。在其指导下,重点讨论了景观生态区划过程中涉及的方法论构建、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景观生态区划体系构建等研究内容。最后,通过比较了景观生态区划与自然区划、生态区划以及经济区划之间的异同,提出了不同尺度下景观生态区划理论的应用方向。 


34.基于TVDI的黄土高原地表干燥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地理研究,2006,(05):913-920+950

李正国,王仰麟*,吴健生,张小飞

摘要:基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的经验关系构建地表干燥度指数。该指数对Ts/NDVI特征空间的生态特征的解释,对土壤和作物的水分含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通过对地表干燥度进行分级,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表含水状况的空间差异,进而结合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探讨各类型的干燥度情况,并对不同地表干燥度条件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水分的保持能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区相对湿润环境中,林地以及疏林地的水分保持能力优于农地和草地,但在干旱的环境下,草地则好于林地及疏林地。建议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保水能力,在湿润区域增加林地的面积比例,在偏湿润区域增加疏林地的面积,在干旱区域增加草地的比例,减少农地开垦。 


33.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

生态学报,2006,(08):2716-2722

彭建,吴健生,蒋依依,叶敏婷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的角度可以定量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生态持续性程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衡量方法。尽管生态足迹分析具有指标指示意义明确、评估结果全球可比与模型方法简便、资料易获取、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区域生态足迹分析的最新进展,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6点:①弱可持续性评价,难以完整反映系统的可持续性状态;②静态模型,缺乏预测功能;③长时间序列生态足迹研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④全球平均生产力的相对性,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绝对性;⑤过于强调土地的数量,而忽略土地的质量;⑥假定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空间互斥性,忽视兼业性。


32.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为例

特区经济,2006,(08):226-228

王建华,吴健生

摘要:城市生态旅游对于保护城市环 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在规范城市生态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城市生态旅游的特点。同时,为实现城市生态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地方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理念。并根据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31.基于空间概率面的山区居民地遥感信息提取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04):6-10

张源,王仰麟,彭建,吴健生

摘要:根据地物之间光谱特征建立的基于知识的遥感居民地信息提取模型是目前居民地信息提取中最普遍的方法,但由于高程差异的影响,其在山区居民地信息提取中效果不理想。以云南省丽江市部分地区为例,在GIS支持下,通过构建多因素空间概率面的方式,综合运用地形和光谱特征信息实现山区居民地遥感信息提取。结果表明,地形差异是影响山区居民地信息提取精度的最主要因素,其影响程度占所有影响因素的50%强;在光谱信息识别的基础上,引入地形这一辅助信息,运用空间概率面能够有效地改善山区居民地信息的提取效果,识别精度从57.5%提高到82.5%。 


30.城市地域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定量关系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地理研究,2006,(03):369-377+561

张小飞,王仰麟*,吴健生,李卫锋,李正国

摘要:地表温度-植被覆盖间的关系一直是城市热岛研究的热点之一,两者均为描述生态系统特征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深圳市2004年的ETM+影像,基于遥感技术提取相关的下垫面类型、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等信息,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关系的影响,并结合分形维度计算方法,比较不同分辨率下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及其相关关系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程度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并且在不同的植被覆盖程度下,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关系呈现分段线性关系。下垫面类型及其组合主要通过植被覆盖的分布对地表温度产生影响。而在不同空间分辨率下(30m至960m),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异程度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在120m的分辨率下,两者的相关程度达到最高。结果证实区域植被覆盖状况可直接影响辐射、热动力以及土壤水分等多种地表特征,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分异等。


29.基于土地利用的城市轻轨线路规划合理性研究——以东莞市为例

资源科学,2006,(02):47-53

卜心国,王仰麟,吴健生,赵苑,曾祥坤,王建华

摘要: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是线路运营主要的客源地,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强度都要影响客源量和客源的稳定性。本文以轨道线沿线各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客源量和客源稳定性的影响为准绳,分析线路各段的相对合理性。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过程中主要利用景观指数和土地利用组合结构,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来分析。土地利用强度的分析则选择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作为指标。所有的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都在ArcGIS和Fragstats3.3及Excel中实现。通过对各指标的分析,文章指出,东莞城市轻轨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空间结构较为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大,能够为轻轨线提供数量大,稳定性较高的客源,线路规划整体合理性高。在正线各段中,麻涌和道的合理性相对较低。从正线与比选线来看,虎门和大朗的比选线合理性不如正线,大岭山的比选线和正线的合理性相当。 


28.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6,(02):157-168

彭建,王仰麟,张源,叶敏婷,吴健生

摘要: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格局分析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不仅数据源准确度、尺度效应显著影响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也对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显著影响,但我们对这种影响的总体理解尚很缺乏。本研究选取24种常用景观格局指数,以深圳市宝安区为试验区,探讨景观格局指数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指数的确具有显著影响。而根据景观格局指数对土地利用类型数目变化响应的可预测性,可将其分为三类:①第一类指数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的可预测性强,能用简单函数关系(对数函数关系、S形曲线、反比曲线关系)来表达,包括斑块数目、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周长面积比分维数、平均斑块分维数、聚合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修改Simpson多样性指数;②第二类指数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可预测性较差,表现为典型的分段(或阶梯形)变化,存在多种可能(S形曲线、直线、反比曲线与复合曲线关系),包括斑块面积标准差、斑块面积变异系数、最大斑块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分离度和斑块结合度;③第三类指数由于在度量相关空间格局特征时考虑了土地利用类型数多少的影响,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呈无规律变化,难以用一种简单函数或分段函数来预测其变化行为,包括蔓延度、Shannon均匀度指数、Simpson均匀度指数、修改Simpson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这些指数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的变化规律,使试验区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下的空间格局比较成为可能。


27.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2006,(02):224

黄奕龙,陈利顶,吴健生


2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影响——以陕北延河流域为例

第四纪研究,2005,(06):100-107

李正国,王仰麟,吴健生,张小飞

摘要:植被覆盖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在一定的自然生态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亦決定了植被覆盖特征。为深入探讨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选择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河流域,对农地、林地和草地共3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其植被覆盖季节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对土壤类型和地形特征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加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被覆盖季节变化产生显著的差异,而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坡向次之。而影响湿润度的地形特征对植被覆盖的季节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上述认识,从改善流域植被覆盖的角度出发,不仅需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来提升植被覆盖水平,也需配合相应的土壤类型及地形地貌条件改造,才能达到生态格局优化。 


142-152    126-141    101-125    76-100    51-75    26-50    1-25

注:如PDF文件无法打开,请刷新页面或退出后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