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生课题组

.

75.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土地整理区农田灌排系统自动化识别

农业工程学报,2012,(08):25-31

吴健生,刘建政*,黄秀兰,彭建,李慧坚

摘要:针对目前农田灌排系统识别研究中影像分辨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该研究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法,提出了一套从影像到农田灌排系统矢量输出的完整提取流程。研究利用KOMPSAT-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以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大安项目区作为试验区,使用自主研发的识别程序对土地整理区农田灌排系统进行了自动化识别提取,并与监督分类法、手动屏幕数字化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自动化提取方法在精度上与手动屏幕数字化相近,总体精度达到了89.64%,远高于监督分类法的识别精度;而且该方法所耗费的时间最少,操作过程不需人工干预,识别结果的稳定性也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研究表明,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自动化提取方法,是一种较理想的土地整理区农田灌排系统遥感监测手段,同时也为其他地物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74.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2012,(03):315-320

宗敏丽,祁黄雄,吴健生,冯喆,黄秀兰

摘要:在研究茶文化旅游特征及当今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经验,提出茶文化旅游模式应综合考虑开发者利益、游客需求、当地资源特色和产品设计等要素,使其具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应用中增强其能动性。因此茶文化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式时,需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不同产品,确定开发方,满足不同的游客需求,以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顾渚村为例,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途径探讨其茶文化旅游模式,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73.CLUE-S模型应用进展与改进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2012,(01):3-10

吴健生,冯喆,高阳,黄秀兰,刘洪萌,黄力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景观生态学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CLUE-S模型可以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迭代方法综合空间分析和非空间分析,较好地模拟小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空间性、竞争效率性等特点,已经在国内外多个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本文概括了CLUE-S模型在LUCC、环境效应和政策效应3方面的应用,从驱动因子选择、土地需求计算探讨了CLUE-S模型的改进和修正,总结出CLUE-S模型当前发展方向是提高预测精度和扩展模型应用,并指出与其他模型的耦合、模型的均衡假设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效应是CLUE-S模型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72.城市综合生态风险评价——以淮北市城区为例

生态学报,2011,(20):6204-6214

张小飞,王如松,李正国,李锋*,吴健生,黄锦楼,于盈盈

摘要:城市面临复杂的生态风险,为了保障城市安全,需要对单一灾害或污染源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整合。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特性,将当前城市地域常见的生态风险区分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等3种主要类型,以土地利用单元作为风险受体,整合自然、人文、景观及环境因子,在现有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空间分析框架。研究中选择淮北市城区作为研究区,针对研究区内存在的洪涝、干旱、水污染、大气污染、采煤塌陷及生态服务降低等生态风险类型,定量评价其空间差异,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较高的区域包括龙河、岱河、龙岱河与闸河等过境河流流经塌陷密集带的河段,北湖、东湖、中湖及南湖等人工湖泊沿岸,化家湖湖岸,及土型、新蔡、北杨新杨煤矿及其外围地区。由降低生态风险保障城市生态安全角度,在未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建议结合城市外围绿地与城市内部的高风险区域,划设禁建或限建区域,共同构建淮北城市生态风险防范的空间结构。 


71.基于CLUE-S模型框架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以阳泉市郊区为例

资源科学,2011,(09):1699-1707

吴健生,冯喆,黄力,高阳,彭建,黄秀兰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基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土地利用规划在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有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全面考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供需平衡关系,合理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别是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框架,是土地利用研究和规划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阳泉市郊区为例,提出简化的CLUE-S模型研究框架,探讨研究区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优先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效益提高原则依次为发展路径的先后选择顺序。较"生态涵养"及"超速掠夺"路径,"均衡发展"路径安排耕地18131.57hm2,安排建设用地14069.40hm2,可以满足阳泉市郊区在未来15年内粮食自给率上升27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13%的用地需求,为最适宜发展情景。


70.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

资源科学,2011,(09):1799-1805

张永平,吴健生,黄秀兰,乔娜,刘洪萌

摘要:本文以4A级景区(点)为例,基于GIS技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分布椭圆、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厦门是旅游景区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旅游景区总体上在市际尺度呈集中分布趋势,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和客家景点是主要景点类型和特色景点类型,其分布范围与区域自然地貌特征、历史文化渊源相符;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客家景点在市际尺度上都呈集中分布趋势,在空间上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呈均匀分布,客家景点呈聚集分布。本文认为自然地貌特征与历史文化渊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是影响海峡西岸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一些优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措施。 


69.土壤重金属全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05):133-139

吴健生,宋静,郑茂坤,谢婧,李俊杰,黄秀兰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壤环境问题,特别是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界研究热点。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常用的土壤重金属全量监测方法及原理的基础上,对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异位监测方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高光谱分析技术、环境磁学技术及生物技术等原位监测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重金属全量监测方法中,异位监测测量精度经历了从mg·L-1到μg·L-1再到ng·L-1的发展历程,且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人机友好交互、虚拟现实、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的巨大进步,势必会朝着自动化、低成本以及更高的精度方向发展;原位监测中,环境磁学技术只能针对某类土壤中某种重金属达到ppm的测量精度,高光谱技术、生物技术依旧处于大面积估产、实验室模拟阶段,其关键问题是推广性差,为了满足研究需求,该法势必朝着高普适性,高推广性方向发展。


68.数字地籍数据的清理

地理空间信息,2010,(05):79-81

李旭芳,洪金益,吴健生,黄秀兰

摘要:通过对数字地籍数据进行清理,以实例的方式详细列举了当前地籍数据质量的问题分类:空间关系不一致、面积不一致、图形与属性不一致。对探索地籍管理长效更新维护机制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67.基于MFA的深圳市生态可持续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2010,(09):1107-1114

黄松林,吴健生,彭建,黄秀兰

摘要:为探讨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深圳市经济环境系统在1992-2007年期间的物质输入与物质输出的规模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将物质强度与物质效率与其他区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深圳是一个资源外部性依赖很强的地区,区域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在2004年出现拐点,物质输出与物质输入具有高相关性,区域物质消耗调控的关键应当从源头上控制物质投入规模;深圳市正处于城市发展的第3个阶段,物质输入强度逐步回落,物质输出强度缓慢上升,城市的发展逐步摆脱对物质的依赖性,但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压力依然很大;深圳市资源生产率和环境效率逐渐上升,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物质消耗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越来越小;深圳市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目前区域生态系统正处于由相对可持续发展向绝对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阶段。 


66.低水平环境放射性核素比对标准样品的研制

同位素,2010,(03):153-157

李俊杰,王仰麟,吴健生,黄秀兰

摘要:选取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峁顶部位 采集黄土样品作为土壤标准样品的基质来源,通过无掺合放射性核素的方法制作了低水平环境放射性核素比对标准样品,并采用两套γ谱仪测量系统对标准样品进行 均匀性检验和定值。分析结果表明,标准样品中,137Cs的比活度为4.2 Bq/kg,不确定度0.3 Bq/kg(1s);210Pb的比活度为80.4 Bq/kg,不确定度为8.4 Bq/kg(1s)。标准样品中不含其他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含量适当且均匀。3组样品的均匀性检验结果表明,137Cs和210Pb 比活度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22Bq/kg和2.10 Bq/kg。3组样品中137Cs和210Pb的比活度分别在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均匀性较好。该标准样品发放到亚太地区IAEA合作项目的6个成 员国进行137Cs和210Pb比活度的分析比对,比对结果表明该物质均匀性良好。


65.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定量评估及其发展方向

热带地理,2010,(04):419-424+439

黄松林,王仰麟,吴健生*,彭建

摘要:以深圳市统计年鉴、人口分布、城市建筑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为数据源,应用系统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子系统构建生态城市评估模型,对深圳2004―2007年城市生态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与广州、上海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城市生态化水平较高且逐年递增,并略高于广州、上海;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对深圳生态城市建设的贡献度基本保持在25﹕35﹕40的稳定比例,表明环境子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对各子系统的具体分析表明,深圳的环境子系统欠缺稳定性,社会子系统指数有待完善,经济子系统则与发达国家、地区尚存差距。此外,资源利用、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则是当前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重要发展方向。 


64.深圳市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2010,(03):53-58

穆天龙,谢婧,吴健生,王秀茹,郑茂坤

摘要: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深圳市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计算,并依据城市水土流失标准进行分级,应用并修正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和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对深圳市全市及下辖各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较少侵蚀等级以上土壤侵蚀面积为81.588km2;全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570.676t/(hm2.a),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值为447621.594t/(hm2.a);以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最易引起侵蚀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是采矿地、未利用地以及工地和推平未建地,最不易引起土壤侵蚀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草地和水田,最易引起土壤侵蚀并造成最大影响的用地类型是果园;而从区域分异来看,南山区和龙岗区发生土壤侵蚀的可能性较大,应及早预防。


63.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深圳市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2010,(02):202-207

谢婧,吴健生*,郑茂坤,王仰麟,李俊杰,彭建

摘要:为探讨深圳市农林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分菜地、果园、林地和荒地等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共采集了52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其重金属Cu、Pb、Zn、Cd、Cr和Ni全量,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6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污染现状.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土壤样点存在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Cd的污染最为严重,Cu的污染最轻;不同用地类型下的污染等级不同,荒地处于尚清洁(警戒限)水平,菜地和林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果园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全市农用地土壤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62.深圳市水体景观破碎化动态及其生态价值变化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286-292

刘珍环,王仰麟*,彭建,李猷,吴健生

摘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轨迹分析法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以深圳市域的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体景观破碎化动态及其生态价值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水体景观破碎化过程显著,以水体萎缩为主要特征。在2000—2006年间水体变化速率加快,表现为河流片段化及渠道化,坑塘、滩涂萎缩破碎。同时不同水体类型具备不同的破碎化特征,河流表现为先破碎后萎缩,坑塘及滩涂表现为持续萎缩,而水库的破碎度稳定。2)水体的变化轨迹以建设用地为主要终点,水体向建设用地的转化驱动水体破碎化及萎缩过程,其中人为推平及填埋水体是主要变化因素。3)水体景观破碎化降低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间接价值,阻碍了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发挥;同时水体的产品生产功能所反映的直接价值得到提高,导致间接价值比重不断降低。 


61.新疆焉耆县土地盐渍化遥感监测

干旱区地理,2010,(02):251-257

吴健生,张玉清,刘珍环,彭建,何佳锋

摘要:土地盐渍化不仅会造成地表土壤资源的破坏和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而且对干旱区绿洲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极大威胁,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土地)退化问题。研究土地盐渍化动态演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地盐渍化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对于干旱区的粮食生产安全及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和G1S技术,以新疆焉耆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和1976、1994和2009年的MSS、TM、ETM遥感影像,系统分析了区域土地盐渍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76—2009年间,尽管焉耆县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地盐碱化的面积却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并已达到研究区面积的8.85%;研究时段内,盐碱化持续加重区域的面积比例相对较高,盐碱沼泽和重度盐碱土地在研究区所占面积比例分别增加了2.97%和1.31%,这表明焉耆县土地盐碱化程度发展较快,今后需改善灌溉及排水方式,合理利用地下水。


60.10措施建设低碳城市

城市住宅,2010,(Z1):68-69

熊青青,吴健生

摘要:"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皆因以C02及以其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人类造成了巨大威胁。另外,世界能源结构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也使能源安全问题变得非常棘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更多关注环境变化及国家的能源安全。从国际的大格局和国内的形势来看,发展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的举措。 


59.三江源区东西样带土壤侵蚀的~(137)Cs和~(210)Pb_(ex)示踪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2009,(12):1452-1459

李俊杰,李勇*,王仰麟,吴健生

摘要:运用137Cs和210Pbex联合示踪技术,考察青藏高原三江源区东西样带137Cs和210Pbex面积浓度的背景值和变化特征,以及东西样带土壤侵蚀速率、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三江源区东西样带137Cs和210Pbex面积浓度背景值分别为453~1 714和2 612~7 377 Bq/m2,137Cs和210Pbex背景值从西向东样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差异明显.137Cs(x)和210Pbex(y)面积浓度的背景值区域分布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性关系式为y=3.587 2x+1 463.4,R2=0.951 7.②长江源区沱沱河137Cs的示踪结果表明,以沱沱河为中心的长江源区是典型的风蚀区,年侵蚀速率2.5 t/(hm2.a),该区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沙尘暴源区之一.③黄河源区玛多典型坡面137Cs和210Pbex的示踪结果表明,近40年来,玛多畜牧业为主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扰动比自然因素的影响大.④玛沁东倾沟乡和军牧场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玛沁东倾沟乡高山草甸的水土保持效果较好,而玛沁军牧场的畜牧业活动造成了地表土壤的强烈扰动.⑤玛沁军功镇典型水蚀地貌土壤剖面137Cs和210Pbex的结果表明,20世纪50—60年代,该区的极端暴雨事件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剖面中出现137Cs和210Pbex的空白区.植被破坏导致玛沁军功镇出现了严重水蚀,净侵蚀速率为8.0 t/(hm2.a).⑥近4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出现了沙尘暴的传输源地。


58.深圳市农林土壤重金属累积现状及风险评价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2009,(05):726-733

郑茂坤*,谢婧,王仰麟,吴健生,李俊杰,彭建

摘要:为探讨深圳市农林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系统采集了深圳市菜地、果园、林地和荒地4种土地利用的52个土壤样品,测定了Cu、Pb、Cd、Zn、Cr、Ni6种重金属的全量,对深圳市农林土壤重金属20余年来的累积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初步的风险评价.结果发现,深圳农林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累积,总体而言,Cu、Pb、Zn、Cr和Ni的累积较轻,Zn的最大含量尚未超过其80年代末背景值的最大值;Cd的累积最为严重,其最大含量已为背景最大值的16倍.以GB15618-1995为标准,对深圳农林土壤的重金属风险进行评价后发现,Cu的污染最轻,仅20%的菜地土壤超过国家一级标准,Pb50%超过国家一级标准,但尚未超过二级标准;Zn、Cr和Ni均有一定比例的样点超过二级标准,最少4%,最高50%,但未有超过三级标准的样点;Cd的风险最大,不仅有大量超过一、二级标准的样点,而且超过三级标准的样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菜地、果园、林地和荒地土壤中Cd含量超过三级标准的比例分别为10%、23%、29%和50%).深圳农林土壤中的Cd污染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57.快速城市化地区海岸线分维动态演变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热带地理,2009,(05):429-433

李猷,王仰麟,彭建,刘珍环,吴健生

摘要: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研究区域,以1978、1986、1995和2005年4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阈值结合NDVI指数法提取海岸线,计算海岸线分维数,系统分析了深圳市多期海岸线分维变化特征,并初步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海岸线分维变化机制,为进一步掌握快速城市化地区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变化影响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海岸的海岸线分维不同,由基岩海岸、人工海岸到淤泥质海岸递减;(2)研究时段内,深圳市东海岸海岸线分维总体降低,西海岸总体上升;(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分维变化影响显著。人类活动强度与海岸线分维变化程度呈正相关,人类活动方式包括滩涂围垦和填海造地对海岸线的分维变化幅度影响不同,其中滩涂围垦使海岸线分维变化幅度较小,填海造地使海岸线分维变化幅度显著。


56.地籍GIS数据的清理与问题

广东土地科学,2009,(04):46-48

李旭芳,洪金益,吴健生,黄秀兰

摘要:通过对地籍GIS数据进行清理,以实例的方式详细列举了当前地籍数据质量的问题分类:空间关系不一致、面积不一致、图形与属性不一致。对探索地籍管理长效更新维护机制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55.不同城市化阶段景观演变的热环境效应动态——以深圳西部地区为例

地理研究,2009,(04):1085-1094

谢苗苗,王仰麟*,李贵才,常青,吴健生,曾祥坤

摘要:热环境效应是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热环境效 应动态研究有助于理解景观对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在不同阶段的规律特性。本文利用深圳市1987年、1995年和2005年3期Landsat TM影像,通过构建热环境效应变化指数描述不同城市化阶段热环境效应的发展特征,并通过景观分布指数表征景观演变对其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环境效应的空 间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由聚集型逐渐转变为零散与破碎分布;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景观演变对热环境效应动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热中心的扩展,同时自然景观对热环 境效应的缓解作用有所减弱;城市化稳定阶段,景观变化的热环境效应由空间的扩张转为强度的提高。


54.深圳填海造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09,(04):584-590

于海波,莫多闻,吴健生

摘要:基于海岸地貌基本概念界定填海造地范围在现代海岸带平均高潮位以下。基于多期遥感影像,利用单波段影像提取及影像二值化处理辨识深圳填海造地的动态变化数据。根据1978-1985年、1986-1994年、1995-1998年、1999-2004年4个时间段的填海数据解析结果,分析了在深圳这一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填海造地的起始阶段、快速阶段、增速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阶段性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深圳填海造陆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建立了填海造地的综合驱动框架模型;归纳了区位因素、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生态因素四大填海驱动力,并结合深圳的城市发展进程与深圳填海的不同阶段对每一因素的驱动作用进行了剖析。 


53.深圳市1978年至2005年海岸线的动态演变分析

资源科学,2009,(05):875-883

李猷,王仰麟,彭建,吴健生,吕晓芳

摘要:海岸带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海岸线动态演变是其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研究区域,以1978年、1986年、1995年、1999年和2005年等5期Landsat 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阈值结合NDVI指数法提取各期海岸线,系统分析海岸线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初步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该方法的各类型海岸线遥感影像提取精度较高,精度均在70%以上;②研究时段内,深圳海岸线长度呈现先增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并且西海岸岸线变化相比东海岸更为显著;③人为造陆是海岸线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作用方式包括滩涂围垦和填海造地;④地貌环境由海拔、坡度以及岩性等地貌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地形条件和海岸物质组成,通过制约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影响海岸线动态变化。 


52.海平面上升的生态损失评估——以深圳市蛇口半岛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2009,(03):417-423

李猷,王仰麟,彭建,刘珍环,吴健生

摘要:受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区域海平面上升的生态损失评估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深圳市蛇口半岛为研究区,预测研究区210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评估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土地淹没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风暴潮加剧。210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1m,100年一遇最高潮位重现期减为小于10年一遇。海平面上升后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最高潮位分别为3m和3.3m,威胁沿岸工程设施安全;(2)淹没沿岸土地。研究区内4816.2ha土地受到淹没威胁,占研究区面积的16.6%,其中以建设用地和养殖水域为主,分别占淹没区面积的近60%和30%,面临巨额经济损失;(3)生态价值损失在不同重现期潮位下分别达到1966.55万元/a、4472.92万元/a和5052.83万元/a,地均价值损失分别占深圳市地均GDP(2000年计价)的0.8%,1.1%和1.2%,使深圳市地均GDP(2000年计价)存在约一个百分点的潜在损失。 


51.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质遗迹景观的环境敏感性分析

资源科学,2008,(09):1356-1361

刘珍环,吴健生,王仰麟,曾祥坤,谢苗苗

摘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敏感性分析是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及开发利用的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及分析得出深圳东部海岸带的主体地质景观类型为地质地貌景观共47个,占总体景点数量的72.3%,其中主要的地质遗迹类型为火山地貌遗迹和海岸地貌遗迹,分别为7个和27个,占总量的10.8%和41.6%。东部海岸地带面积约437km^2,以国家级、省级地质遗迹景点为主,数量及比例分别为22,44%和21,42%。以高程、坡度、植被、土地利用、道路距离、景观等级及景观类型等因子聚类,得到3种影响类型:未受影响景点类型、轻度影响景点类型、威胁严重景点类型。据此确定了9个要重点采取保护措施的景点以及26个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景点。最后从景点的环境敏感性角度,对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协调统一提出了景点保护模式,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合理建议。


142-152    126-141    101-125    76-100    51-75    26-50    1-25

注:如PDF文件无法打开,请刷新页面或退出后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