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生课题组

.

25.流域景观功能网络构建及应用——以台湾乌溪流域为例

地理学报,2005,(06):96-102

张小飞,王仰麟,李贵才,吴健生,李正国

摘要:选择生态及城市功能并重的台湾乌溪流域,在乡镇行政单元的基础上,利用耗费距离模型将景观功能网络落实于实际的空间单元。透过网络节点间的通达性分析可知,乌溪流域的景观功能网络中以城市功能网络结构较佳,城市子节点多环绕于城市功能中心,功能的输出与传递有较高的效益;而生态功能网络节点间通达性差异并不显著,唯作为一级及二级功能节点的红香、高美湿地等位置孤立、通达性较差,需就其功能向外传输路径进行优化,并提升二载山及北坑子等重要联系节点的生态功能强度。


24.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动态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5,(11):62-66

李正国,王仰麟*,张小飞,吴健生

摘要: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环境背景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限制区域发展.为揭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整合了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逐旬数据与多时段景观类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1987~2002年景观破碎化的年际差异表明,陕北黄土高原的景观破碎化过程较缓慢,但具有区域差异,且与景观类型组成息息相关.结果表明,林地的破碎化水平变化显著,而农、草地的破碎化水平变化相对缓慢.年际变化分析有助于说明区域景观破碎化的趋势,而年内季节变化则能帮助认识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周期规律。


23.乡村产业结构评价——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04):413-417

彭建,景娟,吴健生,蒋依依,张源

摘要: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决策及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这种合理化的评价一直是乡村地理学与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探讨乡村产业结构内涵的基础上,利用产值结构指标、劳动力构成指标和结构变动度指标建立乡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云南省永胜县近20年来产业结构演化进行个案评价。结果表明,永胜县乡村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但还存在自然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利用、三次产业不协调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等主要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合理化。研究同时指出了永胜县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即调整农业发展方向,持续稳定的发展农业;以食品加工业为乡镇企业发展突破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2.密云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水土保持研究,2005,(04):78-81

李正国,吴健生,李卫峰

摘要: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区域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对密云县的地质灾害的成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密云县的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历史和分布现状,基于GIS平台划分了密云县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并对可能造成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21.滇西北山区乡村产业结构与景观多样性的相关分析——以云南省永胜为例

山地学报,2005,(02):191-196

彭建,王仰麟,景娟,吴健生,张源

摘要:针对乡村产业结构与景观多样性相关关系的综合研究,可以耦合区域发展的自然生态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有益探讨。以滇西北山区云南省永胜县为例,在定性分析乡村地域主要产业对生态环境与景观多样性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定量分析乡村产业结构和景观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不同的产业结构可以导致类似的景观多样性;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区域,产业结构不能唯一确定景观多样性,还受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制约。


20.自组织的土地利用系统

中国土地科学,2005,(02):21-28

朱晓华,蔡运龙,蒋为国,吴健生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蕴含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和机制,是现代土地科学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研究方法:根据丹麦科学家P·Bak、C·Tang等提出的现代自组织理论。研究结果:以中国土地利用数据为例,从不同时空、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自组织的土地利用系统,并系统给出了土地利用系统自组织性质的大量定量实证。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自组织性质,对于揭示蕴含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和机制具有意义。


19.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

地理科学进展,2005,(02):38-48

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

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包括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地表整形工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18.城市扩展模型在土地供应空间决策中的应用——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资源科学,2005,(02):51-58

李正国,王仰麟,吴健生,张小飞,李莉

摘要:土地供应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充足而稳定的土地供应是城市发展的必要保障,而其定位的合理也是提升城市健康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当前土地供应科学性不足、缺乏时序性及与相关部门工作无法衔接等问题,选择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龙岗区为例,整合卫星影像、数字地形、地籍、交通以及各类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模型,并利用人口预测为基础的城市用地类型增长预测,构建土地供应决策支持系统。结果可得龙岗区近期(2003~2005)和中期(2006~2008)可供应土地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以提供龙岗区未来土地供应决策参考。


17.三维GIS环境下的地质体可视化和特征分析

地质与勘探,2005,(01):72-76

曾新平,吴健生,杨自安,郑跃鹏,朱谷昌,张普斌

摘要: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是三维GIS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三维GIS环境下的地质体可视化的两个关键方面是地质体的表面模拟和可视化实现,文章介绍了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框架,以带约束Deluanay剖分法为例阐述了地质体表面模拟的原理和方法,并从取景变换、消隐、光照模型、纹理映射等方面论述了可视化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以西部某铜矿为例,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地质体模型(一个地层矿体综合模型和一个矿体三维模型),阐述了三维可视化建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地质特征分析。


16.用于固体矿产勘探和开发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基于混合数据模型

矿产与地质,2004,(06):598-603

曾新平,吴健生,郑跃鹏,杨自安,张普斌

摘要: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是科学计算可视化和地质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用于固体矿产勘探和开发的三维可视化软件是三维可视化建模研究的高级体现,也是目前国内研究界和实业界正在研究的一个重点。总结了一种混合数据模型(即一种线轨迹数据模型、面数据模型及三维栅格模型的综合),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了用于固体矿产勘探和开发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


15.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

地理学报,2004,(04):629-638

彭建,王仰麟,张源,李卫锋,吴健生,陈大为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当前地理学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则是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者利用滇西北生态脆弱区———永胜县1988年、1994年和1999年的TM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表明,全县景观总体构成表现为景观破碎度较高,斑块数目较多;林地和未利用地一直占很大比重,林地的不断增加与未利用地的迅速减少是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特征;研究时段内全县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应,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持续提高,并表现出了较大的空间差异。


14.三维可视化环境下矿体空间数据插值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635-641

吴健生,王仰麟,曾新平,和志军,陈振辉

摘要:大部分地学中的空间数据插值基于二维空间 ,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工具的出现和功能不断完善 ,三维空间的数据插值成为可能。矿体的品位、资源量估算以前大多由手工计算完成 ,在计算机三维可视化环境下 ,可以快速地实现矿体品位和资源量的高精度估算。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应用矿体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矿体的三维表面模型 ,精确地模拟矿体的形态 ;其次应用块模型方法对矿体内部进行剖分 ,建立体内部数据模型 ;最后应用距离反比法和Kriging方法对矿体内部的特性数据 (如品位 )进行插值估算 ,获得矿体内部所有块的特性数据 ,从而得到矿体的内部特征规律。实例研究表明 ,应用三维空间数据插值方法得到的矿体品位插值结果具有科学合理性 ,对矿山生产有现实指导意义。


13.自然灾害对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自然灾害学报,2004,(02):39-45

吴健生,王仰麟,南凌,李正国,李莉

摘要: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城市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快速城市化的深圳,其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更有必要。深圳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等3类,它们是自然变异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深圳的建设发展中,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了土地利用和开发的规模,加大了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二是对城市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危害,使深圳的生态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造成退化。最后针对深圳市自然灾害的特点,阐述了它们的防治原则。 


12.三维GIS技术在固体矿产勘探和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

地质与勘探,2004,(01):68-72

吴健生,朱谷昌,曾新平,张普斌,和志军

摘要:矿业三维GIS是地质矿业信息化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是科学计算可视化在地质上的应用,它涵盖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体空间插值等领域。矿业三维GIS软件一般包括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三维体的创建和编辑、地统计学分析和预测、地质测绘、露天和地下开采设计、矿山生产计划调度等功能,在理论上应用于矿床模式分析、成矿预测,完善三维GIS的理论和功能;实践中应用于地质勘查、储量计算、经济评价、采矿设计和矿山的生产管理各阶段。 


11.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154-160

彭建,王仰麟,刘松,吴健生,李卫锋

摘要:土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新兴的景观生态学其理论核心涉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路的一次有益拓展。在分析景观、景观生态学与土地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诠释。


10.海岸带土地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

地理学报,2003,(03):363-371

彭建,王仰麟,刘松,吴健生,李卫锋

摘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问题,从景观生产力、景观受胁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海岸带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山东省无棣县土地持续利用的个案分析,将土地持续利用的多重目标与景观格局结合在一起进行土地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评价,是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有益拓展。评价结果表明,无棣县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景观生态评价值整体较低,区域差异大。通过聚类分析,将无棣县11个乡镇划分为土地利用的强可持续区、可持续区、弱可持续区、弱不可持续区与强不可持续区等5个梯度区,并分析了自然资源禀赋、乡村现代化、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等区域差异成因。


9.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土地科学,2002,(05):37-45

彭建,王仰麟,吴健生,李卫锋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作者在归纳总结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持续利用的国外、国内研究进展,认为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现状相对国外研究进展而言,研究深度不足,尚有一定差距,并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三大方向。


8.青海芒崖地区岩石光谱特征分析及应用

国土资源遥感,2001,(04):28-34

吴德文,朱谷昌,吴健生,张云峰

摘要:在对青海芒崖金多金属成矿区地表岩石光谱测试和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了该区与金多金属矿化有关的蚀变岩及围岩的光谱特征 ,以及在对应TM波段上的光谱差异性 ,据此 ,建立了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定量提取模型 ,并利用TM图像定量提取矿化蚀变信息。


7.用单一金属当量品位快速评估多金属矿床的开发价值——以曼家寨锡锌矿床13号矿体为例

矿产与地质,2001,(03):225-228

庞春勇,张永林,吴健生

摘要:以曼家寨锡锌矿床为例 ,尝试用单一金属当量品位快速评估多金属矿床的开发价值。 


6.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三维矿体模拟及资源评估

矿产与地质,2001,(02):119-123

吴健生,黄浩,杨兵,庞春勇,周正武,张普斌,陈郑辉,肖克炎

摘要:在 VUL CAN的软件环境下对新疆阿舍勒矿体进行三维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研究 ,建立阿舍勒铜锌矿的三维矿体模型和地质模型 ,以便更直观的研究和分析矿体的形态变化规律 ;同时在把矿体细分为小的长方体块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数学地质统计方法中的距离反比法和普通克立格方法对矿体进行品位估算和储量计算。


5.阿舍勒铜锌矿床三维模型的研究

地质论评,2000,(S1):319-324

陈郑辉,肖克炎,吴健生,朱裕生

摘要:本文是在研究阿舍勒铜锌矿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的基础上,对该矿区的三维地质模型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该矿区的地质模型在计算机上实现三维可视化的可能,根据该区的地质工程资料,探索性的利用目前世界上较优秀的VULCAN软件系统建立矿区的钻孔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矿体的空间赋存状态建立矿体的三维立体模型,进而建立矿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矿体储量的估算,这将对深部地质的认识和矿山开采有重要意义。 


4.地图可视化研究

地理研究,2000,(01):15-21

秦建新,张青年,王全科,吴健生

摘要: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地图可视化是现代地图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从分析地图可视化的含义出发 ,提出了地图可视化研究的一个基本框架 ,同时简要分析了地图可视化的特点。认为地图可视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有 :可视化变量研究、可视化分类研究、时空数据结构研究、视觉感受与视觉效果研究、虚拟现实研究、空间认知与信息传输研究等 6个方面。最后 ,就北京地区地形三维可视化实践作了简单介绍。


3.基于遥感图像提取矿化蚀变信息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9,(06):604-606

张远飞,吴健生

摘要: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有关从TM图像上提取金矿化蚀变信息的方法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形成了“多元数据分析+比值+主成份变换+掩膜+分类(分割)”这种具有快速、准确、有效特点的识别提取“矿化弱信息”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技术先后在新疆、内蒙古及江西、云南提取金矿化蚀变信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 利用TM数据快速提取红土型金矿地表特征标志

国土资源遥感,1998,(04):35-38+42

朱谷昌,吴健生,吴德文,杨自安,周正武

摘要:红土型金矿是一种新的金矿工业类型。本文以华南地区典型的红土型金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陆地卫星TM数据成像原理和金矿床主要矿物波谱特征的研究,设计了提取TM图像红土型金矿有关信息的方法,获取了已知红土型金矿的遥感信息,此类信息可作为红土型金矿找矿预测的主要信息之一。


1.遥感技术在亚欧大陆桥(哈密-阿拉山口段)沿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国土资源遥感,1998,(04):82-85

吴健生,周正武

摘要:利用遥感技术对亚欧大陆桥的新疆哈密—阿拉山口沿线一带的地质灾害类型、特点,发生的地质地貌背景、气候水文环境和激发因素以及分布规律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划分了地质灾害类型和组合分区,并提出初步评价和防治建议,为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规划提供重要的遥感资料和依据。


142-152    126-141    101-125    76-100    51-75    26-50    1-25

注:如PDF文件无法打开,请刷新页面或退出后重试。